非遗文化《泉州北管音乐》
阿标
2024-03-17 20:42:33
0

1

泉州北管,流行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的传统丝竹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清光绪初年,江淮一带的民间音乐随着海上运输船只、南下盐兵、淮河难民等进入泉州市泉港区,逐渐形成泉州北管音乐。泉州北管的音乐风格既保留江淮一带民歌的明朗幽雅,又加入闽南、莆仙音乐的柔婉秀丽,具有遒劲、朴实的个性,素有“天子传音”的誉称。

2006年5月20日,泉州北管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72。

历史渊源

3

泉州市泉港区地处湄洲湾南岸,邻近港澳,面对台湾,是闽南语和莆仙语两语系的交汇地带。当地既有南音、芗剧、高甲戏、木偶戏,又有莆仙戏等民间艺术形式。泉州北管正是在这一特殊地理环境和艺术氛围中形成和发展。

清光绪初年,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民间音乐,通过海上运输、南下盐兵、淮河缺堤难民等渠道,传入泉州市泉港区。

清光绪八年(1882年),北管一代宗师刘永赖(别名阿九)受邀参加泉州“送孔子”南音北管出游活动,其笙声打动当地听众和泉州府府台,后经申报上宪,赐予“佾生”,送入孔子学府就学,并为其取名“佾标”、字“舞庭”。之后,一年一度的泉州送孔子,“舞庭”师都要受邀赴会。从此,北管受到地方官吏、文人学士的欣赏和推崇,更加风行传播。为别于“南管”(南音),当地人们将这一源于福建省外的民间乐种取名为“北管”,俗称“南音北管”。

抗战时期,北管在泉港区进入全盛。峰尾、后龙有三十多个教习馆,山腰有二十多个教习馆,惠安县城关有“丽泽”“金兰”等北管乐社。此时,北管还伴随华侨、港澳台同胞远渡重洋,海外东南亚等地有“广东会馆”“福建会馆”等北管乐社,北管艺人也创作排练了不少节目支持宣传抗战。

“文化大革命”期间,旋法似京剧音乐的“兴化曲”(莆仙音乐)在泉港区等地进入全盛,北管被视为“黑曲”,众多北管资料被没收焚烧,乐队被迫全部学“兴化曲”,北管一蹶不振,频临绝迹;但也有不少学过样板戏的艺人,凭着对北管的兴趣爱好私下学习唱(奏)、转抄乐谱、珍藏乐器,他们后来成为北管的中坚力量。

1977年以后,泉港各地陆续复办北管乐队,艺人们凭着记忆传教。

1986年12月,原惠安县成立了北管音乐研究室,组织音乐工作者深入民间采集整理北管的有关资料,文化部门共编印《北管选编》十三集,撰写北管文字材料3万多字,其中部分曲、谱已被收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福建卷等。

1995年以后,泉州北管在挖掘、整理、保留的基础上,进入革新发展阶段。

传承保护

2

传承价值

做好泉州北管的挖掘整理工作对于研究台湾北管、日本御座乐与泉州北管的渊源关系,中日、闽台和泉港与广东、江苏、浙江的文化交流、经济贸易以及福建民间音乐闽南色彩区和莆仙色彩区的过渡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传承人物

庄龙宗,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泉港区北管协会名誉主席,泉州市曲艺家协会顾问。他先后参加福建省、泉州市及国际重大文化交流演出活动并获奖,是北管南派代表性演唱者之一。

庄明加,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继承了泉州北管的传统技艺,保留北管的艺术特色。他以北管演奏主弦京胡为主。曾向艺人庄晏枝、庄荔枝等学习北管主要乐器,是第四代传人。他抢救、发掘、整理北管乐曲200余首,其中部分被收入《中国民间音乐集成(福建卷)》。

保护措施

改革开放后,一批热爱北管的有识之士对其进行抢救、挖掘、整理,泉港区历代北管艺人共同坚守、传承;林国春、黄嘉辉等还深入研究,著书立说,总结交流,推陈出新。

为了抢救北管传统腔韵,山腰北管乐团、圭峰北管乐社和郭厝北管乐社先后录制《泉港北管传统曲牌》腔韵资料光盘4张,共收录北管曲谱100多首;在挖掘整编的基础上,林国春、刘宗训等一批音乐工作者,对北管传统曲牌进行改编,先后创新合唱、合奏、表演唱、歌舞表演等表演形式;山腰风声芗剧团团长庄清凤独资试验创建北管戏剧团;泉港区委宣传部、泉港区文体旅游局分别在庄重文实验小学和南埔、后龙、峰尾、山腰中心小学设立了5个北管培训基地。

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非遗”文化,泉港区成立了北管研究中心、北管协会、半专业北管乐团,组织人员编写教材曲谱,建设北管网站,并开展北管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泉港文化馆馆长黄嘉辉深入泉港的每个村落,对尚存在民间的各类北管乐队进行调查、记录和整理,已整理出10多万字文稿,创作出多首北管曲作品。同时,他多方筹资,指导创办了泉港区北管剧团。

2004年4月,泉州北管被文化部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项目之一。

2009年4月,泉港区与福建省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共同举办海峡传统文化·北管交流研讨会。

2009年7月、2011年1月,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分别在泉港区设立北管学术、艺术与实践基地。

2010年3月,泉港区委、区政府将北管传承与保护基地建设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并与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在泉州艺校开办了音乐表演(北管方向)五年制高职大专班。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泉州北管项目保护单位泉港北管传承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非遗文化《泉州北管音乐》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清光绪初年,江淮一带的民间音乐随着...
2024-03-17 20:42:33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泉州北管...
泉州北管,是流行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的传统丝竹音乐。北管又名北曲、...
2024-03-13 19:34:50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