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拉仁布与吉门索》

拉仁布与吉门索用生动的形象、深沉悲壮的语言及讲唱的形式记述了穷人拉仁布和牧主的妹妹吉门索的爱情悲剧,两人从雇主关系发展到热恋关系。由于吉门索兄嫂的百般阻挠,这对...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阿诗玛》

阿诗玛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北京面塑》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白族扎染技艺》

白族扎染技艺,云南省大理市地方传统纺织品染色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扎染古称“绞缬”,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藏族造纸技艺》

藏族造纸技艺一般要经过去皮、划捣、蒸煮、沤制、漂洗、捣料、打浆、抄造等环节制作而成。2006年6月5日,藏族造纸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德化瓷烧制技艺》

德化瓷烧制技艺是福建德化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德化陶瓷制作生产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德化瓷雕塑始于宋代至今从未间断,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武强木版年画》

2006年5月20日,武强木版年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2。2018年5月,武强木版年画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青阳腔》

戏曲声腔,又称“池州腔”,因产生安徽池州青阳而得名。明代嘉靖年间,江西的弋阳腔流入皖南池州府的青阳县一带,与当地语言、民间戏曲(昆山腔、余姚腔等)、九华山佛俗说...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塔尔寺酥油花》

酥油花是一种用酥油塑形像物的特殊技艺,为“塔尔寺三绝”之一。酥油花最早产生于西藏苯教,是施食供品上的小小贴花。一架酥油花,从整体来看,亭台楼阁数十座,人物、走兽...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蜀锦织造技艺》

蜀锦织造技艺,四川省成都市地方传统技艺。蜀锦织造历史悠久,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春秋秦国的惠文王年间。战国时期,蜀锦已成为重要的贸易品,其兴于秦汉,盛于唐宋,衰于明...

热门资讯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云南省西双版纳传统节... 傣族泼水节,流行于云南省傣族人民聚居地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0日,云...
非遗 | 安徽省黄山市传统美术... 徽州三雕,安徽省、江西省的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0日,徽州三雕经国...
非遗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传统... 库姆孜是柯尔克孜族独有的古老弹拨乐器,“库姆孜”柯尔克孜族语意是“美丽的乐器”。主要流传于新疆克孜勒...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
非遗 | 中国传统舞蹈《南丰傩... 南丰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历经漫岁月,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演变而成的传统民...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