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锦织造技艺,四川省成都市地方传统技艺。蜀锦织造历史悠久,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春秋秦国的惠文王年间。战国时期,蜀锦已成为重要的贸易品,其兴于秦汉,盛于唐宋,衰于明末,于清代中晚期得以恢复,至近代再次陷入危机,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恢复。
2006年5月20日,蜀锦织造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蜀锦织造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蚕桑文明在蜀地起源甚早,古蜀第一位先王蚕丛,据说便已教民养蚕。春秋战国时期,《尚书》记载,时人把成都出产的锦专称为“蜀锦”,以示区别。到了汉代,成都织锦业日盛,以致“机杼相和”,蜀锦织造技巧日趋熟练,以其做工精致、花式繁多闻名于世。蜀锦的织造在汉唐时期以多综多蹑织机为主。早期的蜀锦以多重经丝起花(经锦)为主,唐代以后品种日趋丰富。唐代蜀锦的图案有格子花、纹莲花、龟甲花、联珠、对禽、对兽等,十分丰富。在唐末,又增加了天下乐、长安竹、方胜、宜男、狮团、八答晕等图案。在宋元时期,发展了纬起花的纬锦,其纹样图案有庆丰年锦、灯花锦、盘球、翠池狮子、云雀,以及瑞草云鹤、百花孔雀、宜男百花、如意牡丹等。在明代末年,蜀锦受到摧残,此时的纹样图案有梅、竹、牡丹、葡萄、石榴等。清代以后,蜀锦得到恢复,受江南织锦影响,又产生了月华锦、雨丝锦、方方锦、浣花锦等品种,其中尤以色晕彩条的雨丝、月华最具特色。现代蜀锦用染色熟丝织造,质地坚韧,色彩鲜艳。
蜀锦是成都的标志性技艺,成都以盛产锦而获得“锦城”、“锦官城”的美名。岷江环绕成都,蜀锦濯于江水,故岷江又称“锦江”。蜀锦植根于蜀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早在秦汉三国时期,蜀锦已走出四川,进入少数民族地区,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它在举世闻名的南北“丝绸之路”中作为文化交流及贸易的载体见证了历史,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2013年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了4台织机模型,2015年,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成都博物馆等单位,按照出土织机模型的适合比例将汉代织机复原。为了“复活”汉代织锦技艺,成都博物馆邀请王君平带领他的团队,开展了进一步的修复调整和试验,成功地织出了几组花纹,重现了两千多年的织锦场景。
蜀锦博物馆在原有一台清代道光年间古蜀锦机的基础上,复制了6台蜀锦花楼木质机,还请回原成都蜀锦厂总工程师和7位从事了几十年织锦的老艺人,从边远地区农村招收了一批年轻学徒,开展蜀锦技艺传授,保证了整个织造过程沿用最本质、最真实、最完整、最传统的蜀锦织造技艺。还建立了蜀锦、蜀绣等艺人的个人资料信息库,通过不断招收学徒拜师学艺,老艺人悉心教授,带徒传艺,已培养了十几名平均年龄25岁的蜀锦学徒。
资料来源:网络、百度百科
下一篇: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塔尔寺酥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