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 河南省汉族戏剧《四平调》
阿标
2024-03-23 17:05:17
0

四平调,是地方传统戏剧之一,由豫东花鼓演变而成,后经过挖掘整理,吸收评剧、京剧、豫剧等的腔调发展而成,逐渐完善形成了其特有的唱腔及表演风格。为花鼓曲调配乐,以六棱高胡作为领弦乐器,以梆子戏的打击乐器烘托气氛,取花鼓戏唱腔“四平八稳”之意,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贴近百姓生活的地方剧种。

传统剧目

2

传统剧目有《小包公》《小借年》《陈三两爬堂》《三告李彦明》《小姑贤》等50余出,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砀山四平调剧团又排演了大量现代戏如《焦裕禄》《白毛女》《丰收之后》等,演出范围不断扩大,极受好评。排演的现代戏有20余出,板式唱腔的名称,诸说不一。根据花鼓戏的板式分为[二四板]、[平腔]、[紧板]、[直板]、[散板]等,基本唱腔通常由4个乐句组成,4句一翻。旦角唱腔近似评剧,小生近似京剧,须生和花脸唱梆子腔。除旦角外,其它角色有时行腔与弦音不一致,最后才统一起来。一般唱完一段时,最后一句留给其它角色唱。伴奏乐器以高音二胡为主,还有笙、笛、唢呐、扬琴、二胡、三弦、琵琶等。

艺术特色

1

四平调以花鼓为基础,同时又大量吸收了其他姊妹剧种的艺术营养,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点的艺术风格。女声在质朴之中不失委婉俏丽,男声则高昂豪放、刚柔兼备,保留着较强的说唱特征。

四平调与二黄声腔很接近,四平调也叫平板二黄,它是从安徽青阳腔的滚调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在京剧传统剧目中除了花脸行当外,其他各行当均有四平调唱腔。四平调唱腔与二黄原板相近,兼备了西皮二黄两种风格的腔调,京胡要用二黄把位伴奏。

四平调的板式不多,只有原板、慢板两种板式,而这两种板式的旋律基本相同,只是节奏和行进速度上有别。把中速节奏的称之为四平调原板,把慢节奏的称之为四平调慢板。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非遗 | 山西省河南省传统...
其起源有多种说法,据唐代贞元二年的临猗县龙岩寺石碑记载,有龙岩寺即...
2024-03-25 15:43:48
非遗 | 安徽河南湖南地区...
目连戏将佛教与儒家所主张的孝道结合起来,成为中国古代戏曲中以佛经故...
2024-03-25 15:39:43
非遗 | 河南省太康传统戏...
太康道情戏是河南省太康县的戏曲剧种之一。道情戏源于道教乐歌。因道士...
2024-03-23 22:28:46
非遗 | 河南等地区传统戏...
曲剧又称“高台曲”、“曲子戏”是在河南曲子和踩高跷的基础上,于20...
2024-03-23 22:10:15
艺术 | 河南省汉族戏剧《...
四平调,是地方传统戏剧之一,由豫东花鼓演变而成,后经过挖掘整理,吸...
2024-03-23 17:05:17
非遗 | 河南地区传统戏剧...
四平调,是地方传统戏剧之一,由豫东花鼓演变而成,后经过挖掘整理,吸...
2024-03-23 17:00:20

热门资讯

中国曲艺艺术《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传统曲艺形式。约有一百多年...
中国手工艺术《萍乡湘东傩面具》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傩面具雕刻源于清代,由湖南太丈传入,已祖传三代,其继承的是宋代傩面雕刻技艺。萍乡湘东...
中国手工艺术《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云南原始的传统手工技艺,傣族自古喜爱用陶,制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俗称“土锅”。...
艺术 | 傣族打击乐器《象脚鼓... 象脚鼓还受到景颇、佤、傈僳、拉祜、布朗、阿昌和德昂等族人民以及克木人的喜爱,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
艺术 | 民族乐器《铃鼓》 铃鼓是维吾尔、朝鲜、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族的打击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吉林延边等地,鼓框木制,...
重庆传统舞蹈艺术《铜梁龙舞》 铜梁龙舞是流传于重庆市铜梁区境内的一种以龙为主要道具的舞蹈艺术形式。它兴起于明,鼎盛于清。铜梁龙舞包...
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维吾尔族桑皮... 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新疆地方传统手工技艺,维吾尔族桑皮纸以桑树枝内皮为原料,桑枝内皮有粘性,纤维...
中国手工艺术《武夷岩茶(大红袍...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福建省武夷山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武夷岩茶(大红袍)独有的“岩骨花香”是由...
中国手工艺术《蒙古族勒勒车制作... 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勒勒车是蒙古族地区的牛车,又名辘轳车...
中国手工艺术《阿昌族户撒刀锻制...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乡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