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善书简称“善书”,又称“未开言”汉川善书,是湖北省一种说唱结合的传统曲艺曲种。
汉川善书表演程式分“宣”、“讲”、“答”、“对”等项,内容多高台教化和劝善祈福的色彩。唱腔曲调有大宣腔、小宣腔、丫腔、梭罗腔、怒斥腔、哀思腔等。代表曲目有《滴血成珠》《蜜蜂汁》《安安送米》《节烈坊》等。
汉川善书流行于湖北汉川、天门、沔阳、潜江、孝感等地。
形式取材
汉川艺人将行善积德的理念,融入楚剧之中,形成大宣腔、小宣腔、欢乐腔、怒斥腔等13种表现形式。在宣讲过程中,通过宣、讲、答、对等,以“舌生花”、“口生香”、“脸生色”、“目生光”为艺术标准,活灵活现表现故事情节,深受群众欢迎。
唱出场所
汉川善书按讲唱的场所不同分两类,一类是"场书",即在固定的书场、茶馆中讲唱,在汉川城区和马口镇邱子村有两个书场常年表演;另一类是"台书",即每年春节到农历三月中下旬,做生祝寿、婚丧嫁娶等乡间大事,是汉川善书表演最集中时段,许多乡村都要搭台汉川善书善书艺人讲书,而且有俗规,要讲就要连续讲三年,每年讲三场。当地不少老人都保留着童年时期挤在台前听汉川善书的美好记忆。
演唱风格
汉川善书是从宗教的“说善书”脱胎而来的,初时的演唱仍带宗教色彩。开始称善书演唱为“高台教化”,高台上供奉着“宣讲圣谕”或“圣谕广训”牌位,宣讲者要斋戒沐浴,焚香诵经,至台上行毕八大礼,然后吹打、接驾、读文、肃静,再开始宣讲。宣讲时,目不斜视,照本宣科,气氛肃穆。后来,发展到每年的元宵节、中元节前后,由善堂请艺人或当地文人老先生宣讲,名曰:“劝善行好,祈福消灾”。之后,有人用讲善书来还愿,祭祖、祝寿。解放后,善书彻底摒弃了宗教色彩,使之不受季节和场所的限制,成为群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汉川善书书目繁多,是一笔可观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其题材类型主要分为两大类,艺人们的术语称之为“案传”。所谓“案传”,就是凡根据经官府判定了的案情,编成故事用来宣讲的,谓之“案”,如《一口血》《四下河南》等;凡根据生活故事等编写用来宣讲的,谓之“传”(也叫“书”),如《萝卜顶》《吉祥花》等。艺人们往往把二者结合起来统称“案传”,实则代表了汉川善书的两大类题材——公案故事和生活故事;后者细分的话还可分为传统民间故事、现代社会生活故事、神话传奇故事等小类。
汉川善书的案传共三百六十五本,其中代表性的传统案传有《四下河南》《珍珠塔》《安安送米》等二十七本;群众喜爱经常宣讲的传统案传有《金玉满堂》《滴血成珠》《双善桥》等二百九十本;移植改编的案传有《张羽煮海》《劈华山》《三世仇》等三十八本;新创作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案传有《何月英的婚事》《杨菊香翻身记》《李二姣割谷》等十本。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上一篇:中国曲艺艺术《鼓盆歌》
下一篇:中国曲艺艺术《东北二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