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黑龙江省传统曲艺《赫哲族伊玛堪》
阿标
2024-03-26 10:47:40
0

赫哲族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它至迟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形成,流行于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

赫哲族伊玛堪的表演形式为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徒口叙述,大体上以说为主,以唱为辅,没有乐器伴奏。赫哲族伊玛堪的节目类型及演出风格有“大唱”和“小唱”之分。“大唱”即“伊玛堪大唱”,是指以说为主的表演,侧重和擅长表现英雄与传奇性的节目内容;“小唱”即“伊玛堪小唱”,是指以唱为主的表演,侧重和擅长表现抒情性内容的短篇节目。 传统节目长、中、短篇均有,代表性作品有《什尔达鲁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等。

赫哲族伊玛堪是赫哲族人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品类和一种娱乐审美的方式,它同时还具有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教科书”功能,价值独特,意义重大。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1

赫哲族是中国满一通古斯语族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黑龙江省境内的松花江下游,自松花江至乌苏里江的右岸及乌苏里江的西岸。据1990年的中国全国人口普查,赫哲族人口为4245人。中国的史籍和俄国的一些史料都表明:“明清以来,黑龙江流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口是那乃人(即赫哲人)生息、活动之摇篮。”完备的父系氏族制度为抢夺妇女、财产、血亲复仇而进行的部落战争;以及为了生计而进行的频繁的氏族迁徙;普那路亚式的等级族外婚;以萨满为中介的多神宗教活动等,在很长历史时期内是满一通古斯人生活区域内各族人民的生活内容。像渔猎经济直到20世纪70年代还是赫哲族的主要生产方式。民间口头创作、造型艺术、音乐在赫哲族都很发达。大约是氏族社会末期,在神话、传说、故事、民歌、萨满歌、祝辞的基础上产生了赫哲族伊玛堪,从而它成了艺术水平较高的民间大唱,成为赫哲族传统文学的经典形式。赫哲族伊玛堪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文化积淀,不同文化成分的影响、渗透等,也不同程度地印刻在某些诗篇中。

传承保护

2

流传现状

据民族学者调查,20世纪50年代会唱伊玛堪的歌手还有10多位,但20世纪60-70年代会说唱赫哲族伊玛堪的人少了很多,擅长说唱赫哲族伊玛堪的仅有三四人。到了20世纪80-90年代,仍能说唱伊玛堪的歌手有5位,分别是葛德胜、尤树林、吴连贵、董风喜和尤金良,他们也仅是在专家采访时,应邀说唱一些赫哲族伊玛堪的片断,而历史上曾大量出现过的长篇赫哲族伊玛堪音乐已全然销声匿迹了。21世纪以前,能说唱传统、长篇赫哲族伊玛堪的歌手全部离世,真正意义上的赫哲族伊玛堪歌手已经没有了,仅剩几位能复述出一些简单赫哲族伊玛堪故事梗概的老人,其年龄也都在七八十岁。截至2017年,不仅没有能说唱传统、长篇赫哲族伊玛堪的歌手,即使是会赫哲族语言的人也少之又少,能听懂并会说赫哲语的老人已经很少。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外人可以成为赫哲族伊玛堪学徒,但他们通常还是在部落和家庭内部以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训练。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学校教育的规范化,赫哲人的母语已濒临消亡。仅年长者能讲他们的母语。这种损失已成为赫哲族伊玛堪口头传统宣传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截至2011年,仅有五位说唱大师能够表演曲目,数位资深的说唱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人远离家乡到城市就业,使得赫哲族伊玛堪的传承实践状况加剧恶化。

保护措施

赫哲族伊玛堪的濒临消亡,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很多非赫哲族人都积极投入到了伊玛堪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来,其中以黄任远、刘敏、徐昌翰、孟慧英、刘雪英等为代表。黄任远在其青年时代于同江工作期间便开始研究赫哲族伊玛堪,后来虽调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室工作,但从未间断对赫哲族伊玛堪的研究,共发表学术专著、合著编著30余部,论文百余篇。刘敏(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为保护传承赫哲族伊玛堪组建了研究小组,多次带领队员深入赫晢族聚居地调研、走访,2014年6月,其主持的国家基金项目《赫哲族传统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获批,更把赫哲族伊玛堪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

2013年,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孙亚强要求各地市文广新局和保护单位要全面落实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以最佳的状态迎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赫哲族伊玛堪的验收。2014年6月,由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同江市文广新局承办的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工作培训会议暨展演在同江市举行。2015年,在哈尔滨召开了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工作会议,黑龙江省将在年底前组织各传习所代表性传承人和优秀学员完成联排《希特莫日根》大唱,从而实现《希特莫日根》全部连起来完整说唱。

2015年,由黑龙江省文化厅组织编纂,前后历时三载而成的《伊玛堪集成》,已由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伊玛堪集成》共收录伊玛堪说唱48部,图片300余幅,总计230余万字,比较完整、客观、系统地反映了赫哲族伊玛堪说唱的全貌,收录了诠释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传承区域、代表性传承人、历史渊源、表现形态、文化价值、濒危状况及抢救保护的重要理论学术论文。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评估合格。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赫哲族伊玛堪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11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6届会议上,赫哲族伊玛堪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黑龙江省传统曲艺...
鄂伦春族摩苏昆主要流行于黑龙江大小兴安岭鄂伦春族聚居区,2006年...
2024-03-26 11:02:57
非遗 | 黑龙江省传统曲艺...
赫哲族伊玛堪是赫哲族人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品类和一种娱乐审...
2024-03-26 10:47:40
非遗 | 黑龙江省传统曲艺...
达斡尔族乌钦又作“乌春”,意为“民间叙事诗”,用达斡尔族语演唱,是...
2024-03-26 10:44:17
非遗 | 辽宁省黑龙江省传...
东北大鼓因一度盛行于沈阳,而沈阳于清末曾设奉天府,故曾有“奉天大鼓...
2024-03-25 16:31:17
中国曲艺艺术《赫哲族伊玛堪...
赫哲族伊玛堪的表演形式为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徒口叙述,大体上以说为...
2024-03-15 14:39:28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赫哲族伊...
赫哲族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表演形式为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
2024-03-13 20:51:37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