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云南省西双版纳传统曲艺《傣族章哈》
阿标
2024-03-26 11:07:07
0

傣族章哈,又译作傣族赞哈,意为会唱的人,既是歌手称谓,也是作为曲艺表演形式的曲种名称。

傣族章哈兴起于十五世纪中叶,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思茅市江城、孟连、景谷等地傣族村寨。傣族章哈朗诵性与歌唱性有机结合,演唱时柔美抒情、流畅悦耳,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代表剧目有《兰嘎西贺》《吾沙麻罗》等。

傣族章哈是傣族人民喜闻乐见、不可或缺的文化娱乐形式,是传承傣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的“傣族章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44。

历史渊源

2

傣族章哈的历史十分悠久,傣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傣族就有傣歌,有傣歌就有章哈”,是傣族传统艺术中生命力最强盛的艺术门类之一,萌芽于原始狩猎经济时期,傣文论著《论傣族诗歌》有相关记载。

十五世纪上半叶,随着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演唱内容不断增多,傣族章哈的曲艺色彩逐渐增加,并在民间开始出现了半职业化的傣族章哈演唱者。

十五世纪中叶以后,傣族人民开始全民信教(小乘佛教),逐渐运用傣族章哈演唱佛经故事,不但大大丰富了演唱曲目,也丰富了演唱中长篇故事内容的方法和技巧。与此同时,客观上大量传播了佛经内容的傣族章哈倍受到封建领主的重视,傣族章哈除演唱大量佛经故事外,还演唱了一大批取材于傣族人民劳动生活的唱本,最终促成了傣族500多部叙事长诗的形成,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卓有成效的傣族作家、艺术家,傣族章哈得以迅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西双版纳州文化局、文联、民委分别或联合组织了多次傣族章哈培训班、傣族章哈演唱大赛,全州曲艺调演、展演以及研讨会,培养涌现了一大批从事傣族章哈创作、翻译和理论研究的作者、专家,以及一批技艺精湛的歌手,傣族章哈得到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傣族章哈的演唱形式除保留传统方式演唱外,常以文艺节目形式登台演出。演唱方式多为站立式,手拿扇子,在笓或玎琴的伴奏下演唱。随着社会的发展,傣族章哈的演唱又增加了走唱式,演唱者身穿艳丽的傣族服装,手拿大花扇,边舞边唱,充满了浓郁的傣族风味。

传承保护

1

流传现状

随着老一辈傣族章哈年高、故去,以及受到来自内陆和泰国、缅甸等与傣族接壤国的流行音乐冲击,傣族年轻一代学习和传承傣族章哈的热情和意愿普遍不高,傣族民间听傣族章哈的风俗也已远不及以往,知名傣族章哈歌手日渐稀少,一些长篇歌唱内容也逐渐失传,傣族章哈的生存面临危机,亟待加以有效保护。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傣族章哈”培训班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园曼乍村举行,由云南省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傣族学者授课,105名学员参加培训并汇报演唱。

2019年11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化馆获得“傣族章哈”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傣族章哈”项目保护单位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化馆评估合格。

代表人物

康朗甩(1911~2006年),本名岩甩,景洪市嘎洒镇曼洒村人,22岁由二佛爷还俗后称康朗甩,随即开始了傣族章哈的演唱、创作生涯,善长演唱传统曲目,以长诗《傣家人之歌》蜚声文坛,获傣族歌手“章哈勐”称号。

康朗屯,又名波洪腊,男,傣族,1938年7月出生,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捧镇勐哈村委会勐哈村人,22岁时拜师学习傣族章哈,演唱内容丰富,创作了《歌颂医生》《拾金不昧》《曼坎赶集》等作品。2009年6月,康朗屯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傣族章哈传承人。

玉光,女,1956年2月出生,康朗甩的女弟子,景洪市嘎洒镇曼暖龙村人。1974年起,师从康朗甩学习傣族章哈演唱,有“傣族歌后”之称。2009年6月,玉光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傣族章哈传承人。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的“傣族章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云南省西双版纳传...
傣族章哈是傣族人民喜闻乐见、不可或缺的文化娱乐形式,是传承傣族历史...
2024-03-26 11:07:07
中国曲艺艺术《傣族章哈》
傣族章哈兴起于十五世纪中叶,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思茅市...
2024-03-15 14:52:51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傣族章哈...
傣族章哈,又译作傣族赞哈,意为会唱的人,既是歌手称谓,也是作为曲艺...
2024-03-13 21:53:40

热门资讯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
非遗 | 中国传统舞蹈《南丰傩... 南丰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历经漫岁月,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演变而成的传统民...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湖北省秭归县民间文学... 屈原传说,湖北省秭归县地方民间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屈原传说经国务院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