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原型属于宫廷雅乐,以吹打为主。元明以后,由于布依族民族审美意识的作用,逐渐发展为以丝竹乐器为主伴奏表演的曲艺形式。流传于南北盘江的贵州兴义、安龙、册亨、望谟等布依族聚居区一带。
布依族八音坐唱曲目、唱词和语言都体现了布依族的文化特色。演出的时候按照生、旦、净、丑的戏曲角色来分角演出,演唱时,男艺人多采用高八度,女子则在原调上进行演唱,可单独演奏,也可边奏边唱。代表曲目有《布依婚俗》《贺喜堂》《胡喜与南祥》等。
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兴义市申报的布依族八音坐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46。
元明时期,八音演唱内容加入了民俗、喜庆的内容,并吸收了其他戏曲特点,大大丰富了演唱内容。
清代,八音已发展成为曲艺演唱形式。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清时期,布依八音曾一度盛行。在盘江流域布依族村寨普遍开设有教乐坊"八音堂",专门传授布依八音技艺,演出八音坐唱的八音队多时达到三百余支。清代,“八音”以弹唱为营业的一种,八音已发展成曲艺说唱形式。清乾隆以前,布依八音就在兴义巴结的王姓土司家族中盛行。
光绪初年(1875年),兴义巴结王土司的族人王寿山倡议,多人出资首次制作了专用戏服,在巴结老场坝搭台演出。至此,布依戏才真正完成了发展,不但有了曲调、声腔、表演,还有了服装,成为戏剧之一种。布依八音和布依戏有着血缘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姊妹艺术。
新中国成立后,兴义市布依八音队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演出,被誉为“盘江奇葩”、“凡间绝响、天籁之音”、“声音的活化石”、“南盘江畔的艺术明珠”。
流传现状
由于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曲艺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继承发展面临许多困难。由于布依族过去没有文字,“八音”靠的是老艺人“口传心授”,又无乐谱记载,因此给传承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局面。
作为民族民间传统曲艺,其丰富的表演艺术形式正在逐渐简化甚至消失。传统的布依八音面临简化而断代的危机,其传承问题应当得到关注重视。而如今出现的八音队伍良莠不齐,人员流动性大、分布较散,青年人缺乏学艺动力,没有固定的大型演出场所与场次等问题,造成了布依八音开发与利用的困难。
布依八音的传承与创新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却因为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造成许多布依族文化资源的浪费和消失。人们对它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层,使保护与传承的力度欠缺,而在保护基础的上发展、创新缺乏空间。因此在开发利用中寻求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保护措施
2018年,贵州“布依八音”CD母碟专家评审会在贵州民族文化宫召开。贵州“布依八音”CD母碟拟收录的13首布依八音代表性强,综合了布依戏传统曲牌、八音坐唱传统曲牌、八音歌舞曲牌及八音乐器曲牌,贵州“布依八音”CD母碟录音音质清晰、曲目内容丰富,“布依八音”CD母碟的成功录制是对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传承和保护方式。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布依族八音坐唱项目保护单位兴义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代表人物
吴天玉,男,布依族,1954年生,贵州兴义人。1962年跟随父辈吴尚叔学艺。四十余年来,一直从事八音乐器演奏,近年来主要在万峰林民族景点演出。2002年,随队赴南京参加中国国家级风景区民族文艺展演获第一名和最佳创意奖,2005年获贵州省“杜鹃杯”曲艺大赛一等奖。其代表作品有《贺喜堂》《卜嘿档》等,先后在各级调演中获奖,受到好评。2017年8月10日,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依族八音坐唱代表性传承人。
梁秀江,男,布依族,1955年生,贵州兴义人。1959年跟随父辈梁德超学习八音演奏技艺。1991年率队赴京演出,获中华民族文化博览会展示奖,并多次参加省、市、州各级演出,多次获奖。代表作品《敬酒歌》《布依婚俗》等在市级调研获奖。2017年8月10日,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依族八音坐唱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兴义市申报的布依族八音坐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46。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