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苏州端午习俗),是流传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地方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苏州端午习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全民参与,久盛不衰,集中展示了苏州地区富于江南特色的民俗传统。中国大地历古以来在农历五月初五纪念屈原。苏州市端午节的汉族民间习俗与其他地区不同,纪念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主要活动有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戴香囊、挂钟馗像驱鬼等传统项目。
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苏州端午习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Ⅹ-3。
端午节(苏州端午习俗)的起源较早可追溯到对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的纪念。相传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构筑姑苏古城,赢得吴人的感戴,他被沉尸当天正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就成为吴人纪念他的节日,人们相继为他立祠于江边,王充《论衡》说:“子胥恚恨,驱水为涛”,已有2500年历史。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纪念伍子胥为始的端午节逐渐演化成苏州一年一度的盛大狂欢节,形成了一整套与当地自然条件、生产生活、经济特征和文化发展状况相对应的端午民俗活动。
活动类型
苏州端午节活动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龙舟表演的大型活动;第二类活动主要表现苏州人适应自然、改善生活的智慧,如采草药、挂艾叶、挂菖蒲等;第三类活动展现苏州悠久的丝织文化和特有的服饰文化,如佩百索等;第四类活动包粽子、吃端午饭是其核心内容。
活动仪式
每年端午,苏州都要举行祭祀伍子胥的仪式。仪式结束后,举行龙舟竞渡。龙舟队的若干代表上台,每人手持一炷燃香,朝盘龙行三鞠躬礼,龙首向涛神伍子胥三拜。
龙舟活动
《清嘉录》《吴郡岁华纪丽》等古籍上记载,端午那天,人们聚集在胥江、山塘河,用船装扮成华丽的龙船,四周锦绣披挂,彩旗飘扬,龙首高翘,牵系彩绳。船中还配有鼓乐班子,搭有亭子,由俊童美女装扮成台阁故事。船头上站着“撑头篙”的篙师,两边有16人组成的“划手”班子,船尾有掌握刀式船舵的舵手。竞赛开始,但见龙舟快如飞梭,两边水珠飞溅,船舱内鼓乐喧天。观看龙舟竞渡时,胥江两岸,七里山塘,几无驻足之地。袁学澜《山塘观竞渡行》有句云:五月停桡虎阜曲,山塘十里新蒲绿。龙舟箫鼓哄江湄,犹见吴依古风俗。
习俗活动
泡雄黄酒
把雄黄粉放在白酒里面,泡好后涂抹一点在小孩子的额头、手心和脚心,苏州人过去住的都是老房子,在墙角落里撒一些,用来驱除毒虫。
包粽子
包小脚粽:两片粽叶一叠压,卷成一个圆锥状,放进糯米,加一点赤豆,把粽叶翻过来、卷进去、再用嘴里咬着的一根粽绳打几个圈,一个粽子瞬间就包好了。苏州人不说包粽子的,都说是“裹粽子”。
香囊制作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亦称佩帏、容臭。其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苏州人缝制的小绣囊,类似荷包的形状,里面装上雄黄,叫作“雄黄荷包”。把铜钱系上彩色的丝绒,做成五色符,就叫作“裹绒铜钱”。而这两种饰物都是系在襟带用来避邪。
悬挂艾草莒蒲
在端午节的环境布置上,苏州百姓家家用雄黄酒洒在庭院四周。有的人家还煮燃苍术、白芷等中草药,烟熏室内。苏州人还要采草药、挂艾叶挂菖蒲。有的人家还将艾草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用以辟邪。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下一篇:中国传统节日非遗《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