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苏州端午习俗),是流传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地方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苏州端午习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全民参与,久盛不衰,集中展示了苏州地区富于江南特色的民俗传统。中国大地历古以来在农历五月初五纪念屈原。苏州市端午节的汉族民间习俗与其他地区不同,纪念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主要活动有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戴香囊、挂钟馗像驱鬼等传统项目。
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苏州端午习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Ⅹ-3。
端午节(苏州端午习俗)的起源较早可追溯到对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的纪念。相传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构筑姑苏古城,赢得吴人的感戴,他被沉尸当天正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就成为吴人纪念他的节日,人们相继为他立祠于江边,王充《论衡》说:“子胥恚恨,驱水为涛”,已有2500年历史。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纪念伍子胥为始的端午节逐渐演化成苏州一年一度的盛大狂欢节,形成了一整套与当地自然条件、生产生活、经济特征和文化发展状况相对应的端午民俗活动。
传承价值
端午节(苏州端午习俗)对研究吴地的经济发展、文化特征、地域性格特质及强化文化认同感都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苏州端午节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传统民俗节日,蕴含着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凝聚着苏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智慧以及追求祥和、安定、健康的社会生活的文化精神。苏州端午节文化空间的传承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传承状况
苏州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等大型活动在“文革”期间曾一度中断,后来有所恢复,但不成规模。其他各种习俗在苏州居民中依然不同程度地延续着,但是年轻人知道的已经越来越少了。
保护措施
2009年,苏州端午习俗作为中国端午节的四处重要传承地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苏州市姑苏区文化馆获得“端午节(苏州端午习俗)”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端午节(苏州端午习俗)项目保护单位苏州市姑苏区文化馆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