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纳顿节是流行于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纳顿”土语原意为“游戏”,关于它的历史渊源,还没有发现文字记载。青海三川地区的官亭、中川等七个乡镇的七十多个村庄都过纳顿节。各地举行纳顿的顺序按庄稼收割季节的先后排列,从农历七月十二日的宋家纳顿开始,一村接一村,由下川向中川和上川转移,一直延续到农历九月十五日结束,历时63天,又被人称“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节日期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特别是其中的傩戏傩舞,保存着北方民族萨满文化的残影,同时又吸收了二郎神、关公崇拜等汉文化的内容,既表现了土族的文化个性,又体现了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民族和谐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其音乐、舞蹈、颂词、服饰、仪礼等都具有特色。
2006年6月,土族纳顿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Ⅹ-29;同年11月24日, 土族纳顿节被列入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纳顿节的历史渊源,还没有发现文字记载。有学者认为,从纳顿节中傩舞傩戏的内容、形式、服饰等考证,纳顿节当起源于元代中期,完善于明代早期。
当地的历史传说是,相传从前有一位技艺高超的土族木匠,皇帝慕名召他去修建皇宫,三年后,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建成了。但恶毒的皇帝为了独享其成,竟下令要杀害木匠。木匠连夜逃到家乡,组织早已不堪皇室虐待的乡民们造反起义。皇帝闻讯派大军前来镇压。机智的木匠立即让乡亲们敲锣打鼓,扛着制好的战旗,挥舞着已涂上染料的兵器向村庄的庙宇走去。皇帝的军队大感不解,村民则告之“我们正在庆祝今年的收成,跳纳顿答谢上天的恩赐呢。”于是大军撤回。此后为了纪念这位机智的木匠,一年一度的纳顿节就传了下来,并逐渐隆重起来,成为庆祝丰收的盛大节日。
“纳顿”是纯粹以庙会的形式发起组织的,村落结成庙会,往往与水利、引灌等生产条件相关联。各村有村庙,‘纳顿”的具体组织和负责主持事务的总家、排头,都由村民选举产生或轮流担任。在村庙这一组织下,规定了若干村规民约,谁违犯就罚香、钱、粮等。纳顿节分三个阶段进行:
首先是筹备,从清明节开始,三川各村即在本村的神庙祭奠二郎神和地方神,并推选出当年七月举办纳顿会的“大牌头”和“小牌头”,他们在节前负责筹集经费,维持本村社会秩序,协调生产管理(如田间用水顺序)等,节日期间则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在“纳顿”前一天、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每户都要派一个成年人,带一瓶酒,一个大蒸饼,交庙里保存。“纳顿节”可以由一村单独举行,也可以由两村联合举行。最为常见的是两村联合,一村充当主人,而另一村为客。
其次是小会,“纳顿”前,各村在村庙正前方100米左右处搭起大的白色帐篷,里面供奉金光璀璨、五色斑斓的神轿中的地方神塑像如二郎神、夏琼神和其他地方神,会场对面立长杆,上挂纸钱粮、幢幡。当本村的大型集体舞蹈“会手”跳起来时,邻村也组织“会手”前来庆贺。两村男性排成长列,扛着各色彩旗,敲锣打鼓,高呼“大好!”在主方村外麦场上会合,几十面大鼓被擂得震天响,伴随着沉稳有力的鼓声,“会手”们闪腾跳跃,在粗犷的高呼声衬托下,表现出健美的雄姿。如此“会师”三次后,就拉开了纳顿的序幕。
然后便是纳顿节的正会,“纳顿节”的舞蹈由跳会手、跳面具舞(傩戏)、跳“法拉”(巫)三部分组成。“会手”舞一般由七八十人至上百人组成,按照老、中、青、少年男子顺序列队,穿长衫,舞彩旗或扇子,击鼓敲锣,左右侧身,摇摆身段,纵情表演,不时高呼“大好”。舞在最前面的是身着长衫,手执扇子的老人,往往是纳顿的组织者和纳顿舞蹈的传人。舞蹈的动作虽然不太复杂,但整齐的舞步,协调的跃动,伴随着有节奏的锣鼓声,显得十分优美。在舞蹈的同时,主方不停地用大碗给会手们敬上青稞酒,以酒助兴,人们在舞蹈中陶醉了,喜庆和欢乐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
会手舞结束后,人们都要跪在广场中央,由老人唱“喜神”曲,赞美神灵的服饰穿戴、坐骑器具等,答谢神灵降临尘世,与民同乐,赐福于民的厚恩。接着就表演面具舞《庄稼其》(意即庄稼人),情节是父亲请老者说服儿子立志种田,并教会耕作技艺。表演者动作滑稽,神态活泼,富有乡土生活气息。表演的另外几出面具舞有《三将》《五将》等,角色是三国时的关羽、刘备、张飞等。最后表演《杀虎将》,是一出古朴粗犷的舞剧,舞蹈动作主要是角抵和相搏,人们扮作虎、牛、杀虎将、猴子等众多角色并模仿兽类动作。表演完舞蹈,人们踩着剧烈舞步,手执月刀,将垂挂在长杆上的纸“钱粮”砍下送到圣火中焚烧,“纳顿”宣告结束。有人将堆积如山的蒸饼分块赠送给每个到会的人。老人们焚烧纸钱供于地方神前,馨香祷祝:风调雨顺,民殷财阜。然后,把地方神抬送到下一村庙会的“纳顿”。
传承价值
纳顿节是人们认识土族历史的“活文献”,它所蕴涵的丰富文化信息,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源泉。
传承状况
20世纪80年代初,中川一带的鄂家、宋家等村落在老人们的带领下率先筹办和恢复了纳顿酬神跳会活动。
2010年8月8日,成立民和纳顿艺术研究会。
保护措施
2019年12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文化馆获得“土族纳顿节”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