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四川都江堰节日活动《放水节》
阿标
2024-03-20 23:26:01
0

3

都江堰放水节,是流行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的节日活动,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都江堰放水节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所在地都江堰市的民间习俗,在每年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这一天,为庆祝都江堰水利工程岁修竣工和进入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同时也为了纪念李冰,民间举行的庆典活动,再现汉代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李冰的过程,同时配合上古的巫风舞,使其场面更具历史感。

2006年5月20日,四川省都江堰市申报的都江堰放水节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Ⅸ—30)。

历史渊源

4

据考证,都江堰放水节源于4000年前的江神信仰和2000多年前对江水的祭祀。据1974年在都江堰渠首出土的李冰石像的铭文考证,至少在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都江堰市民间就已经存在着改祭祀江神和江水为祭祀李冰的春秋祭祀活动。每年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这一天, 为庆祝都江堰水利工程岁修竣工和进入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同时也为了纪念李冰,民间都要举行的庆典活动。由民间组织在清明举行的开水仪式,在都江堰地区历经漫长的历史岁月之后,逐步形成了清明放水节的独特文化传统。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北宋政府正式将清明节这一天定为放水节。到了清代,放水节又称为“开水节”,随着明末清初四川战乱的平息和农业生产的恢复,民间庆祝清明放水的民俗活动亦逐步定型。清朝的雍正皇帝下旨,规定在都江堰进行春秋两季祭祀,而春季祭祀就是清明放水节。在当时有一首《灌阳竹枝词》描写了放水节的情况:“ 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两边;喜看杩槎频拆处,欢声雷动说耕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于1950年举行了第一次清明放水节,但取消了祭祀李冰的仪式。到1990年,随着改革开放后对民族文化的重视,都江堰市决定重新恢复清明放水节。1991年,为了加强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还增加了仿古祭祀。1993年,增设了祭坛,增加了面具舞等表演。

活动内容

1

民国时期的都江堰放水节,仪仗队抬着祭品,鼓乐前导,主祭官率众人出玉垒关至二王庙,全体在肃立中进行祭祀李冰父子的典礼:奏乐、设迎神位、还神、授花,引赞导主祭进席、献帛、进爵、献爵、进食、献食,主祭官诵读祝辞、奠爵、焚祝帛,大家还要一起同唱纪念歌并且在李冰父子位前行三鞠躬礼,设送神位、送神(唱民工歌送)、礼成、鸣炮放水。当时,除了不用跪拜之外,其他的过程都与古代的祭祀情形差不多,只是把祭文改为了朗读和唱歌。当时除了官祭之外,还有民祭。

在现代的放水节上,身着古装官服的主祭在二王庙祭祀完李冰以后,率领祭祀的人员到都江堰渠首三大工程之一的鱼嘴分水工程处。这里早已搭有彩棚,主祭官在此地朗诵《迎神辞》,众人肃立,唱《纪念歌》。歌毕,献花、献锦、献爵、献食。主祭官读完《祝辞》,与全体祭者向李冰塑像三鞠躬,祈愿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当主祭官宣布“开水” 时,众人就会立即砍杩槎放水。随着主祭的一声令下,“咚咚咚” 三声礼炮立刻鸣响、敲锣打鼓放鞭炮,两岸顿时欢声雷动。身强力壮的堰工们立即挥斧奋力砍断连接杩槎的竹索。紧接着,河滩上的人群用力拉绳,阻挡在内江上的杩槎就势解体倒下,外江水立刻汹涌而下,流人经岁修后的内江。此时,年轻人跟着水流奔跑,并不断用石头向水流的最前端打去,称为“打水头”,这是都江堰放水节的高潮。过去的主祭官宣布开水以后,人们争舀“头水”祭神,认为这样可以消灾祈福,求得神灵庇佑,该习俗现仍流行。在都江堰放水节期间,当地还开办以买卖农具、农作物种子和生活用品为主的大型集市。集市从都江堰放水节这天开始,一般要举办3~5天。都江堰放水节期间,都江堰沿岸彩棚连绵、张灯结彩,二王庙里杀猪宰牛、吹箫鼓乐,戏台连演几天川剧,吸引都江堰市周边乡镇的民众参加。

传承保护

2

传承价值

都江堰放水节再现了成都平原农耕文化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先贤、崇德报恩的优秀品质,具有弘扬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都江堰市文化馆获得“都江堰放水节”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2年2月,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都江堰放水节项目保护单位都江堰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非遗 | 四川省都江堰市传...
都江堰放水节,是流行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的节日活动,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2024-03-28 19:24:06
非遗 |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2006年5月20日...
2024-03-28 14:35:19
非遗 | 四川都江堰节日活...
都江堰放水节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所在地都江堰市的民间习俗,...
2024-03-20 23:26:01
中国传统节日非遗《清明节》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
2024-03-20 17:19:38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