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子舞,西藏自治区传统舞蹈类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弦子舞流行于四川、云南等省藏族地区及西藏昌都一带。弦子舞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自乐性歌舞。在节庆、婚嫁、集会时,人们欢聚一堂,舞时围成圆圈,领舞者边歌边舞,拉着弦子(藏族一种拉弦乐器)伴奏,余者随之,时而向圈内聚拢,时而散开,双手甩动长袖,动作优美。
2006年5月20日,弦子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19。
弦子舞起源于巴塘,广泛流传在西藏昌都和云南、青海、四川等省的康区,其中巴塘弦子较有名气。
芒康弦子舞历史悠久,据考证,唐朝时期芒康人就开始跳弦子舞了,那时的弦子舞以单一的拉唱为主,是以家庭形式进行演出的小型歌舞。唐朝“茶马古道”的开发,结芒康弦子舞注入了创新和发展的生机,芒康人民不断吸收其他地区、民族的文化,滋补弦子舞,发展弦子舞,以生活为题材,人人创作,人人唱跳,人人加工,不断丰富独具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艺术特色,弦子舞成为一种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在藏族历史长河中,成为文化艺术的一颗珠宝,被誉为茶马古道上的“神韵”。
当代芒康弦子舞已经成为广大藏族群众重要的娱乐方式,芒康十六个乡(镇)每逢佳节,都要开展以弦子舞为主的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这些活动丰富和活跃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增强了他们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芒康弦子舞历史悠久,古老神奇,形式独特,民族气质强烈,高原特色浓郁,流派较多,表演体系完整,其歌舞传统弥足珍贵。
2006年5月20日,“弦子舞”经西藏自治区申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价值
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西藏人民能歌善舞,被誉为“能说话就能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不管男女老少,都能翩翩起舞。芒康的弦子舞又是西藏民族文化花团锦簇中的奇葩,它那古朴、典雅、飘洒、悠扬而欢快的特点,使人百看不厌。并且芒康弦子舞反映自己的生活、抒发思想感情、表现出的审美观和艺术情趣具有独到之处,是藏民族文化中继承和发展下来的一个宝贵文化遗产之一。
巴塘弦子是巴塘人民智慧的结晶。巴塘弦子舞中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折射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其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有着几千首曲目的巴塘弦子成为了藏族民间音乐的最大宝藏,它是保存最完好的藏族音乐的“活化石”,其音乐和唱词已经渗透到了藏族其他各种文学艺术当中,保护巴塘弦子对于保护藏族歌舞艺术、研究藏族文化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传承现状
当代芒康弦子舞已经成为广大藏族群众重要的娱乐方式,芒康十六个乡(镇)每逢佳节,都要开展以弦子舞为主的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这些活动丰富和活跃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增强了他们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芒康弦子舞历史悠久,古老神奇,形式独特,民族气质强烈,高原特色浓郁,流派较多,表演体系完整,其歌舞传统弥足珍贵。
传承人物
次仁旺堆,男,藏族,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推荐名单,西藏自治区申报。
保护措施
2011年下半年,昌都地区实验小学在第二课堂教学中专门开设弦子舞课程,2012年下半年开始,昌都地区实验小学将弦子舞改编为课间操,让全校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截止到2012年下半年,学校在校学生1986人,全部学生都能参与,都会跳弦子舞。
2018年,芒康县围绕非遗保护工作,争取中央专项补助资金115万元,市级专项保护资金10万元,并依托“文化遗产日”大力开展一系列特色鲜明的非遗展览、展演和展示活动,弦子舞在其中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
2022年2月,弦子舞(巴塘弦子舞)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