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藏族传统舞蹈《热巴舞》
阿标
2024-03-21 14:42:42
0

1

热巴舞,流传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的藏族集聚地的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关于热巴舞的起源,有观点认为:“热巴舞起源于公元11世纪,是由藏传佛教大师米拉日巴创造”。热巴舞的动作技术特征多为:“曲背、弓腰、摆手、转身、转胯、弯膝、蹲步、踢腿”。对男子的身体素质力量要求较高,主要体现为“肌肉强健有力、四肢灵活多变”,而对女子的身体灵活性要求更高,主要体现为“上肢舒展大方、下肢灵活协调”。

2014年11月11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Ⅲ-21。

历史渊源

370aebec79f0452d82b6493eea817000

关于热巴舞的起源,有观点认为:“热巴舞起源于公元11世纪,是由藏传佛教大师米拉日巴创造”。也有文献记载:“构成热巴舞艺术的某些基本元素早在公元10世纪前就已产生,公元11世纪时佛教噶举派高僧米拉日巴和其高徒热穹巴·多吉扎巴为热巴舞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古代的藏人是信奉苯教的,后来随着藏传佛教的兴起,逐渐替代了苯教。早期米拉日巴是信奉苯教的,后来改宗佛教,拜噶举派始祖玛尔巴为师,矢志习受密法,注重实际修持,以苦修著称。米拉日巴为热巴舞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鼓”是热巴舞表演中重要道具,它在传说中是作为苯教徒的法器而非藏传佛教徒的法器,传统热巴舞的初衷就是为了迎接神灵和歌颂神灵而举行的宗教仪式。但是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就是在热巴舞的颂唱中所要迎接和歌颂的神祇多来源于藏传佛教传说中的一些神灵。这种现象也正如藏民族的其他文化一样,显示了热巴舞艺术由受苯教影响转为受藏传佛教影响的历史痕迹。“牦牛尾”也是热巴舞独具特色的道具,热巴舞步中“双脚跳转”“半蹲点步转”“平转”等明显具有模拟牦牛动作、习性的特点。牦牛曾是藏族拟兽图腾崇拜之一,热巴舞中执牦牛尾,正可窥视藏族牦牛图腾崇拜的远古风尚。可见,在热巴舞的起源中,藏传佛教大师米拉日巴和其高徒热穹巴·多吉扎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热巴舞产生的原始根源是为了宗教祭祀和牦牛图腾崇拜。

传承保护

2

传承价值

(一)热巴舞的文化价值

热巴舞作为藏区三大舞蹈之一的舞种,它本身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和较高难度的技巧以及舞蹈动作。同时热巴舞又汲取了丰富的宗教文化、古象雄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的精髓,再加上长时间的融会和摸索,从而形成了藏族人民灿烂的文化艺术。

(二)热巴舞的审美价值

对于舞蹈本身来说,它就是具有一种表现美的特性。或阳刚美、或阴柔美。热巴舞的审美价值,具体表现在男子的阳刚和女子的柔美的舞蹈姿态中,即舞姿的审美。在奔放、热烈的舞蹈中不断的变换着它的节奏和动作,再加上高超的技巧,给观众带来一种惊叹、震撼的美;在舒缓、柔和的旋律中,舞者尽情的舒展着自身的肢体,变换着优美的舞蹈动作,不断的延伸着每一个舞姿。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向观众诉说着舞蹈表演者的情感,更是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美。

(三)热巴舞强健身心的价值

热巴舞本身是较为讲究舞蹈动作的难度和表演技巧的,但是为了让广范的群众参与到热巴舞蹈中来,起到强健身心的需求的话,热巴舞进行了简化和改编。在跳热巴舞的时候,人们把这一传统舞蹈和现代的健美操合理地结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大众热巴舞。它的舞蹈节奏、动律以及运动负荷都较为符合现代大众的健康标准和健身娱乐的需求。人们在跳热巴舞的时候,从头部、颈部、腰部、肘部、膝部和脚踝脚趾等部位都在不停地运动,节奏也是快慢板相结合。节奏到达快板的时侯,抒发的感情也是热烈激昂的,跳出的动作也是有着快节奏的变化;而到了慢板的时候,舞蹈动作就变得舒缓放松,它的情绪也是稳重细腻,给人一种大方舒展的感觉。两种不同的节奏和动作要求,能够更好地锻炼人们的节奏感和身体的协调能力,从而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

(四)热巴舞的娱乐价值

舞蹈的娱乐性是其本身所具备的功能之一。它既可以娱乐自身,也可以娱乐他人。而热巴舞的娱乐性是具有一定特殊性质的,它主要是以人们的身心需求和表达情感愿望为目标。舞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调节身体上的一些神经系统,宣泄自己的情绪,抒发丰富的情感。另外热巴舞的表演形式也是独具一格的。舞蹈表演者或舞或唱、或蹲地而起、或踏足为节一时前进、一时后退。在表演过程中,更是插入了一些诙谐风趣的说唱形式,用来调剂出快乐的表演氛围。舞者用幽默滑稽的语言和舞蹈动作,可以渲染烘托起现场的气氛,带给观众们轻松和快乐。

传承状况

热巴舞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藏族人世代口传身授,经过无数次的改编、加工才最终流传至当下,在流传中既是传承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传承仅仅是一种形式和手段,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代代沿袭传承至当下,这种传承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脉相承,且多数时间表现出积极、主动和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但是,传承这种舞蹈的形式又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传承载体的变化自然而然地逐渐发生着缓慢的变异,或者发展,或者消失。

传承人物

云张,男,藏族,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热巴舞,申报地区为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热巴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2年2月,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热巴舞”项目保护单位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民间舞蹈特色 | 藏族《锅...
锅庄是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
2024-03-23 13:42:38
民间舞蹈特色 | 土族自治...
安昭是一种古老的土族舞蹈。流行于互助。每当欢度佳节、庆祝丰收和举行...
2024-03-23 13:38:17
民间舞蹈特色 | 甘肃卓尼...
巴郎鼓舞,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藏语称“莎姆舞”、“莎目舞”、“沙...
2024-03-23 13:35:21
民间舞蹈特色 | 少数民族...
撒拉族民间舞蹈。撒拉族的民间舞蹈动作灵敏,富于表现力,具有中亚细亚...
2024-03-23 13:31:46
民间舞蹈特色 | 中国地区...
灵星舞,汉代舞蹈。由男童16人表演。动作模拟田间劳动,有除草、耕种...
2024-03-23 13:27:42
民间舞蹈特色 | 中国地区...
钹舞,亦称“花钹舞”、“飞钹”、“对花钹”。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
2024-03-23 13:22:50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