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辽宁铁岭传统舞蹈《农乐舞》
阿标
2024-03-21 14:51:53
0

1

朝鲜族农乐舞,辽宁省铁岭市传统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

农乐舞是朝鲜族传统舞蹈之一,在朝鲜族民间广泛流传。辽宁省北部的铁岭市是多民族聚居区,朝鲜族人口达到23434人。在铁岭及周边出土的墓葬中发现的5世纪前后的壁画中,形象描绘了朝鲜族先民欢快舞蹈的场景。 铁岭朝鲜族农乐舞源于祭祀活动,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种自娱性舞蹈,现流传在铁岭一带的朝鲜族中,每逢喜庆之日都要进行表演。

2008年6月14日,朝鲜族农乐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24。2009年,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历史渊源

0KH1luDbyE

农乐舞是中国朝鲜族人流行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 ,其起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朝鲜族人的宗教仪式歌舞。在原始种族的狩猎劳动和祭祀活动中已略具雏形,随着农耕时期水田劳动的发展,使农乐舞日渐丰富完善,并被作为推动生产的一种手段承袭下来从古代到现代,雇农和小农往往以农乐队为中心,团结在一起,用农乐舞带动农耕生产和生活,从此成为农民自己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一种组织形式。

“农乐舞”是朝鲜族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形式,历史悠久,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源于农业生产,体现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多在节日和喜庆佳期,由农民高举上书“农者天下之大本”的农旗,手持各种农乐乐器集体欢歌作舞。朝鲜“三国”(高丽、百济、新罗)时期,民间盛行“都列闹里”活动。“都列”指农民互助作业的劳动组织。“闹里”意为农民的自娱游戏,含歌舞、戏剧、杂耍等多种表演。每逢农历正月初一,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春播、夏锄、秋收时节,同一都列的农民就通过闹里活动进行自娱,借以抒发欢乐情感,鼓舞生产斗志,表达渴望丰收的心愿,称为“农乐游戏”。后来遂以“农乐”命名成为民俗歌舞。农乐舞形成之后,在朝鲜半岛广泛流行,几乎村村都有自己的农乐舞队。舞队除在本村活动之外,还因各种庆贺的需要到邻村演出,节日期间,常见一个村落同时有两个或几个舞队表演,呈现热火朝天的竞赛局面。由于农乐舞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故在民间盛传不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随着朝鲜族人口大量移居中国而将农乐舞带入吉林省,流行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其他朝鲜族聚居区。此后除在岁时节日及农时季节照例活动之外,还在群众性“索战” (拔河)、 “掷骰游戏”、 “摔跤”和“夺农旗”等文体活动,以及“拜月”等民俗祭祀中欢跳助兴。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农乐舞更加显得生机勃勃,不仅民间随处可见,而且也成为专业文艺团体的舞台节目。专业与民间的互相学习,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使农乐舞的表演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很多新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舞蹈家赵德贤对活跃于田间地头的象帽舞做了改编,并将其搬上了舞台,对朝鲜族农乐舞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传承保护

0KH1lumjzg

传承价值

铁岭朝鲜族农乐舞是民族杂居地区朝鲜族农乐舞的典型代表,以特殊方式反映了朝鲜族的发展历史和生产生活状况,在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农乐舞蹈活泼优雅,节奏欢快舒畅,充分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在劳动中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气质,是朝鲜族在长期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

传承状况

建国以来,在东北地区特别是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乐舞的传承工作总体上发展良好,经过多年努力,扩大了影响力,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收获累累硕果,“Z世代”已接过传承火种。

传承人物

李永浩,男,出生日期未知,辽宁省铁岭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朝鲜族农乐舞代表性传承人,由辽宁省铁岭市申报。

韩奎昇,男,1925年12月23日出生,辽宁省铁岭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朝鲜族农乐舞代表性传承人,由辽宁省铁岭市申报。

金明春,男,朝鲜族,1958年生,吉林延边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代表性传承人,由辽宁省铁岭市申报。 

保护措施

2006年,由艺术科技研究所申报的“数码影像技术保护民间表演艺术和传统手工艺”项目获得立项。

2009年,朝鲜族农乐舞这一表演艺术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1年7月28日,赵玉琦和他的团队举行的验收会上,以数码影像技术记录朝鲜族农乐舞的努力得到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电影集团、中国传媒大学、凤凰网等单位专家的充分肯定。而课题组所拍摄的专题样片,也得到了专家的好评。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铁岭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获得“朝鲜族农乐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1年12月15日,入选吉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朝鲜族农乐舞”项目保护单位铁岭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非遗 | 辽宁铁岭传统舞蹈...
农乐舞是朝鲜族传统舞蹈之一,在朝鲜族民间广泛流传。辽宁省北部的铁岭...
2024-03-21 14:51:53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