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黔东南传统舞蹈《木鼓舞》
阿标
2024-03-21 14:56:53
0

1

木鼓舞,贵州省台江县、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木鼓舞是流传在西南苗族、彝族和佤族人民中以敲击木鼓起舞祭祀的民间舞蹈。其鼓型多以截取自然生长的树木躯干,凿空内部成型。一般木鼓舞为族群全体参与的大型祭祀活动中的一部分,木鼓被作为族群的象征,以敲木鼓、跳木鼓为核心的祭祀活动充满着强烈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寓意,具有鲜明的原始文化的特征。

2006年5月20日,木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Ⅲ-25。

历史渊源

2

木鼓舞一说起源于一对跟从鸟虫学会跳舞的古代兄妹,自古以来,反排木鼓舞就在反排村世代相袭。

一说开天辟地之初,一场巨大的洪水几乎吞噬了陆地上的所有生命,是木依吉神将一只木槽拯救了阿佤人,才使佤族得到繁衍、壮大直留存到今天。从此,远古时期的阿佤人便将木槽视为民族的母体,给予着最高的崇拜。阿佤人认为:木鼓既是拯救过本族始祖的木槽,是强壮母体的化身,又是木依吉灵魂的居住地,而成为万物繁茂成长的通天神器。因此,以舞蹈形式表现从木鼓的制作,到最后以敲击木鼓来沟通神灵,达到天赐福泽目的的《木鼓舞》,是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舞蹈。

从1954年唐开学、张文显等人对反排木鼓舞进行改编并进京表演至今,反排木鼓舞表演不下百余次。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为了更好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制定颁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木鼓舞作为反排村历史悠久的民族群众活动,对场地和道具器械有较少的要求。并且经常跳反排木鼓舞,能够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增强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和体质。

2009年的台江县人口不到15万人,其中会跳反排木鼓舞就已经超过2万人。

而21世纪10年代台江县反排地区几乎开启了全民跳木鼓舞的新篇章。

传承保护

959461b70ae343b8a810ba7f693fc894

传承价值

反排木鼓舞潇洒刚劲,激越豪迈,热情奔放,表现了山区苗族人民顽强的气质和坚强的生命力。她是苗族舞蹈的精华,是苗族文化活动的活化石,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反排村民族文化资源丰富,21世纪10年代仍保存着以反排木鼓舞为主要文化特征的苗族文化生态圈。反排木鼓舞是苗族祭鼓节重要的活动环节,还是连接苗族社会重要文化纽带。

木鼓是佤族传说中的通天神器,被视为民族繁衍之源头,是佤族的历史文化象征。木鼓舞集中体现了佤族民间歌舞、文学、艺术及宗教信仰的成就及特色,不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艺术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木鼓舞是佤族民间歌舞的集大成者,已是佤族人引以自豪的木鼓文化中的一颗明珠,是佤族文化最直观生动的体现,一直为广大佤族民众所喜爱,每逢喜庆的日子里,人们总要跳起木鼓舞,抒发心中的喜悦,木鼓已成为佤族人勤劳、勇敢、团结奋进和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的象征为其民族精神的凝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承现状

由于受历史的局限,有些村寨已基本失传,现存下来较突出的有反排木鼓舞和施洞、革东地区的木鼓舞。这两种舞蹈从木鼓的制作到鼓点敲击、舞蹈动作均有区别,各有千秋。

随着历史的进展,佤族人们的意识和观念也随之发生了飞跃的变化,新兴的科学文化取代了旧社会的封建迷信,但作为具有民族传统祭祀性的《木鼓舞》并没有消失。它以一种不失民族传统风范的崭新面貌,成为阿佤人认同并喜爱的自娱性舞蹈形式。

传承人物

万政文,男,苗族,1951年生,贵州台江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代表性传承人。

陈改保,男,佤族,1939年5月生,2012年12月,被命名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沧源佤族木鼓舞名录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为了建设西盟佤山文化特色县,弘扬当地的木鼓文化,西盟佤族自治县以“木鼓”为名,在每年的4月13日至15日左右举办“中国西盟国际佤族‘木鼓节’”,作为开发西盟佤山民族文化的一项重大举措。

台江县反排木鼓舞于2006年5月已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台江县反排村已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邻近的一些村寨也成功申报了省级或州级非遗保护单位。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项目保护单位台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非遗 | 四川阿坝传统舞蹈...
卡斯达温舞主要流传于四川省阿坝州黑水河流域,因舞者身穿“甲衣”歌舞...
2024-03-21 15:33:10
非遗 | 黔东南传统舞蹈《...
木鼓舞是流传在西南苗族、彝族和佤族人民中以敲击木鼓起舞祭祀的民间舞...
2024-03-21 14:56:53
非遗 | 辽宁铁岭传统舞蹈...
农乐舞是朝鲜族传统舞蹈之一,在朝鲜族民间广泛流传。辽宁省北部的铁岭...
2024-03-21 14:51:53
非遗 | 湖北清江传统舞蹈...
土家族撒叶儿嗬,汉族称“跳丧”,又叫“打丧鼓”。是土家族民间悼念死...
2024-03-21 14:25:32
非遗 | 湖南湘西传统舞蹈...
土家族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舍巴格痴”,其意为敬神跳,汉语叫跳...
2024-03-21 14:20:55
四川阿坝藏族节日特色《羌族...
羌族瓦尔俄足节在汉语里俗称“歌仙节”或“领歌节”,是羌族妇女为祭祀...
2024-03-20 22:26:35

热门资讯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
非遗 | 中国传统舞蹈《南丰傩... 南丰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历经漫岁月,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演变而成的传统民...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湖北省秭归县民间文学... 屈原传说,湖北省秭归县地方民间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屈原传说经国务院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