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湖南湘西传统舞蹈《土家族摆手舞》
阿标
2024-03-21 14:20:55
0

1

土家族摆手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土家族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舍巴格痴”,其意为敬神跳,汉语叫跳摆手,它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集歌、舞、乐、剧于一体,表现土家人生产、生活和征战场面。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是具有土家族民族特色、较能反映土家族古老风俗的民间舞蹈,现主要流传于湖南湘西龙山、保靖、永顺等地。在来凤县尤以百福司镇舍米湖村为盛,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使摆手舞艺术在此地得以保留和传承,且具有原始特色。 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夜间表演。

2006年5月20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申报的土家族摆手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Ⅲ-17)。

历史渊源

2

摆手舞历史悠久,摆手舞产生于土家族古老的祭祖仪式中。清乾隆《永顺府志》记载:“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相聚,跳舞唱歌,名日《摆手》,此俗犹存。”据清代八部大王庙残碑和县志记载推测,摆手舞已有近千年历史。

关于摆手舞的起源,学术界没有定论,争论较多的观点如下:劳动创造说、祭祀起源说(原始祭祀的巫舞之说)、巴渝舞起源说(巴人原始舞蹈之说,由军战舞到巴渝舞或踏踢舞再到摆手舞;直接由巴渝舞演变而来)、战争起源说等,也有巴楚文化交融的产物的说法。“世代居住在峡江地带的土家族继承了古代巴人歌舞的优良传统。他们与杂居在这里的苗族、外来的汉族长期相处,世代相交、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所以这里的歌舞活动,也深受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的影响,其中尤以楚文化的影响为甚。”土家族人在保持自己的民族舞蹈特色的同时,大量吸收了楚、汉民间舞蹈的营养成分。

土家族摆手舞如同世界各地的舞蹈艺术一样,都产生于人类的劳动之中,应该与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时代的。由于土家族族源的复杂,决定了土家族文化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摆手舞应该是产生于土家先民的生产生活之中,后来受到巴渝舞的影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型,成型时间大约在周代。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摆手舞增加了许多反映土家人民生活的内容。比如在渔猎经济时代,摆手舞中的动作有许多狩猎的内容:赶猴子、打猎等。进入农业经济时代,农业耕作成为土家人民的日常生活的最主要内容,表现在摆手舞动作中:积肥、砍火畲、硝卡子、种苞谷、插秧、扯草、踩田、割谷子、打谷子、晒谷子、车谷子、打粑粑等十二个月的农村生产动作。土家族民众还将生活中最常见的生活场景用摆手舞的形式展现:打蚊子、梳头、打草鞋、钓鱼、打猪草等,又一次证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土家族原始信仰是以“万物有灵”为基础的自然宗教信仰,以自然崇拜、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要特征。在“大摆手”中主要祭拜八大部神等,“小摆手”主要祭拜三大祖神,现摆手活动中还保留有图腾崇拜、土家傩公傩母崇拜祭祀活动等。无论是八大部神,还是三大祖神,都属于土家族祖先崇拜。

摆手舞自周代发展成型,五代时随着土家人民在酉水流域的迁徙而在各地发展,在土司统治时期,土家摆手舞发展到高潮。此时的摆手胜景有诗歌为证,如清同治时期土家族诗人彭施铎在竹枝词《福石城》中写道: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送,一片缠绵摆手歌。还有如永顺县清咸丰年间举人唐人汇作的竹枝词《铜柱》:千年铜柱壮边陲,旧姓流传十八司。相约新年同摆手,春风先到土王祠。即使到了清朝改土归流以后,摆手活动仍然在民间十分活跃。到民国后期,酉水流域一带战祸连连,加之土匪占山为王,各自为政,摆手活动几乎已经消失。

一直到解放后,1953年来凤县、永顺县在文化馆干部的收集整理下,土家族摆手舞才得以重建天日。随着土家族单一民族身份的确立,土家摆手舞在50年代曾得到较好发展。“文革”到来后,摆手舞也被列入“四旧”,受到毁灭性地打击。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各地旅游业的发展,土家摆手舞又逐渐走人人们的生活中。

传承保护

3

传承价值

土家族摆手舞对研究土家族历史、战争、宗教、迁徙、生产、生活、爱情、民俗等都有重要的价值,其中反映的战争内容体现了土家先民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同时,摆手舞再现了土家族农耕生活的全过程,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热爱劳动、不畏艰险、热爱生活、顽强生存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了解和研究土家文化的重要材料。

传承人物

张明光,男,土家族,1938年生,湖南龙山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摆手舞代表性传承人。张明光从小得师傅秦恩如亲传,全盘掌握了土家族大、小摆手的歌舞内容及“舍巴日”的仪轨,成为摆手舞第二十五代掌堂师。他的舞姿自然洒脱,嗓音高亢嘹亮。他除在当地传授摆手舞,培养了胡清文、田承德、秦恩瑞等摆手舞艺人外,还多次应邀到长沙、吉首、张家界等地授徒传艺,对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田仁信,男,土家族,1933年生,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摆手舞代表性传承人。田仁信6岁起跟随祖父田富贵、父亲田万发学跳摆手舞,他教授的弟子有田朝发、田明孔等人。他表演的摆手舞动作质朴,古韵浓郁。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土家族摆手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土家族摆手舞”项目保护单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非遗 | 四川阿坝传统舞蹈...
卡斯达温舞主要流传于四川省阿坝州黑水河流域,因舞者身穿“甲衣”歌舞...
2024-03-21 15:33:10
非遗 | 黔东南传统舞蹈《...
木鼓舞是流传在西南苗族、彝族和佤族人民中以敲击木鼓起舞祭祀的民间舞...
2024-03-21 14:56:53
非遗 | 辽宁铁岭传统舞蹈...
农乐舞是朝鲜族传统舞蹈之一,在朝鲜族民间广泛流传。辽宁省北部的铁岭...
2024-03-21 14:51:53
非遗 | 湖北清江传统舞蹈...
土家族撒叶儿嗬,汉族称“跳丧”,又叫“打丧鼓”。是土家族民间悼念死...
2024-03-21 14:25:32
非遗 | 湖南湘西传统舞蹈...
土家族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舍巴格痴”,其意为敬神跳,汉语叫跳...
2024-03-21 14:20:55
四川阿坝藏族节日特色《羌族...
羌族瓦尔俄足节在汉语里俗称“歌仙节”或“领歌节”,是羌族妇女为祭祀...
2024-03-20 22:26:35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