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浙江新昌传统戏剧《新昌调腔》
阿标
2024-03-21 17:49:29
0

1

新昌调腔,是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又名掉腔、绍兴高调、新昌高腔。以新昌为中心,流布于浙东绍兴、萧山、上虞、余姚、嵊县、宁海等地。它被认为是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惟一遗音。清初,新昌调腔进入全盛期,以杭州为中心向四外流布。

新昌地处浙东山区,环境相对闭塞,调腔因而得以在这一隅之地保存下来。在调腔散曲“风枪联缀体”中还能找到唐时“踏歌”和宋时“转踏”的遗响,对于古代戏曲、音乐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调腔深深地影响了周围的剧种,宁海平调是它的分支,越剧、台州乱弹、瑞安高腔、绍剧等地方剧种也都从它的剧目、声腔和表演中得到一定的滋养。

2006年浙江省新昌县申报的新昌调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传统戏剧;编号:Ⅳ-8)。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新昌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获得新昌调腔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历史渊源

3

戏曲界的专家一致肯定新昌调腔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调腔是元朝统一后“北曲南移,南腔北上,南北声腔交流“的产物,从产生到如今约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明代著名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就连夸调腔“妙绝“、“又复妙绝“。到了清代,调腔的班社可谓遍地开花,单是新昌一地就有宋凤台、老凤台等几十家演出团体。当时有句俗语叫“年终封箱,艺人返乡,说声做戏,即可登场“,由此可见当年盛况。

明代,越地出现调腔,俗称高腔或高调。调腔一名最早见于明末清初绍兴人张岱《陶庵梦忆》:“朱楚生,女戏耳,调腔戏耳。”张岱《陶庵梦忆》所云之朱楚生者,即为当时著名之调腔戏演员。“女戏”,是指唱调腔的女戏子。调腔,绍兴人称为高腔,以其“不托管弦、徒歌干唱、人声帮接、锣鼓伴奏”为其演唱特点。调腔流行于旧绍兴府、台州府所属各县和宁波、舟山、温州及浙西等部分地区。清初,新昌调腔进入全盛期,以杭州为中心向四外流传。

曲牌体、唱腔有调腔、昆腔、四平,以调腔为主,并有帮腔,是绍兴地区唯一以南北曲为剧本。明末至清中叶,调腔与昆腔一起在绍兴盛行。清末,昆腔趋向衰落,而调腔独受宁、绍、温、台一带观众欢迎。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载,咸丰、同治间,绍兴城里有“群玉班“,新昌先后有“老凤台”、“凤舞台”、“大通元”,俗称有“十二副半”调腔班,从业人员达200人。

至抗日战争开始,兵荒马乱,绍兴调腔趋向衰落,调腔演员加入乱弹班演出,而新昌调腔一枝独秀。民国以后,各地的调腔演出活动渐趋减少,至1959年,新昌县成立专业高腔剧团,调腔即以“新昌高腔“之名入载典籍。虽历经曲折,新昌调腔仍活跃于当今舞台。

2005年5月,新昌调腔被列入首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6年5月,新昌调腔被国务院列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调腔现状

1

自从新昌调腔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后,得到省文化厅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给予的关注及投入的资金也连年攀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级领导的共同努力下,调腔剧团里的文化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成功,改新昌县调腔剧团为新昌县调腔非遗传承发展保护中心,经费全额拨款,将剧团现有在编工作人员经县文化主管部门审核后划转调腔非遗传承发展保护中心,编外人员按工作岗位需要择优录取。

2007年,从新昌各地招收了34位13-15岁的小学员,办了五年制的调腔中专班,由国家级非遗产传承人章华琴老师和省级非遗传承人吕月明老师等领衔担任教员,手把手耐心向小学员们倾囊传授调腔技艺,通过五年的学习,小学员们已较熟练地掌握了各种调腔艺术,参加省市各级各类的比赛或演出,均反响良好。新鲜血液的及时渗透,使调腔古树发新芽,萌发勃勃生机。

2019年10月2日,在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上,新昌调腔参与其中。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非遗 | 浙江省台州传统戏...
浦江乱弹是一个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流行于浙江浦江、临安、建德、桐庐...
2024-03-23 15:16:19
非遗 | 浙江宁海传统戏剧...
宁海平调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宁波附近,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宁海平...
2024-03-21 17:53:42
非遗 | 浙江新昌传统戏剧...
新昌调腔,是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又名掉腔、绍兴高调、新昌高腔。以新...
2024-03-21 17:49:29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