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中国各地传统戏剧《豫剧》
阿标
2024-03-21 21:47:11
0

1

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是主要流行于河南省、河北、山东,流传中国各地的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豫剧与京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传承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已成为河南很有影响的戏曲剧种。豫剧在生成和发展时期,汲取了昆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民间流行的音乐、曲艺说唱和俗曲小令,形成了朴直淳厚、丰富细腻、富于乡土气息的剧种特色。 豫剧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

2006年5月20日,河南省申报的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Ⅳ-23。

2008年6月7日,河北省邯郸市申报的豫剧(桑派)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Ⅳ-23。

2021年5月24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申报的豫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编号为Ⅳ-23。

历史渊源

1

豫剧的来源,一说是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形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迄无定论。

清朝乾隆年间,豫剧已经流行,这一时期的文献如《歧路灯》《杞县志》等有相关记载,当时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许门两家,蒋门在朱仙镇、许门在清河集,开办科班授业。

道光年间(1821—1850),“河堤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已在河南存在。

清末民初曾不断到开封演出的天兴班,原是封丘办的科班,历史比较悠久,不少豫剧名演员出自该班。知名演员有李剑云(小名壮丑,工旦)、阎彩云(工旦,1982年去世)。

辛亥革命后 ,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豫剧进入茶社演唱之后,与早已进入茶社的二簧(京剧)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局面。

20世纪初期,豫剧由乡村进入省会开封演出,逐渐占领了城市的演出市场。

民国时期,女演员崛起,逐渐取得了豫剧行当的主力位置。

1924年,王义成在《京报》副刊《戏剧周报》上发表《豫剧通论》一文,文章中的豫剧是对河南省所有剧种的统称。

民国十六年(1927年),冯玉祥主政河南,由河南省教育厅在开封成立河南游艺训练班,审编剧目,对数百名演员进行“高台教化”“服务社会”的教育,被名家称为“河南梆剧改革的第一声”。

1930年代,豫剧出现了大批名角,如陈素真、王润枝、马双枝、司凤英、李瑞云、常香玉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豫剧向临近省区流动,它向西到达西安,使西安成为重要的演出中心,影响遍及西北各省。向东,在江苏、安徽等地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四好名旦”:马金凤、徐艳琴、阎立品、毛凤麟。这一时期的豫剧表演流派林立,异彩纷呈:常派(常香玉)奔放多姿、陈派(陈素真)典雅细腻、崔派(崔兰田)哀怨深沉、马派(马金凤)明亮清脆、阎派(阎立品)甜美秀丽、桑派(桑振君)俏丽委婉、李派(李斯忠)粗犷浑厚,等等。其中常派影响最大。常香玉的舞台表演风格刚柔相济、质朴清新;她的唱腔吸收了豫东调、河南坠子等艺术营养,舒展奔放、吐字清晰,在豫剧旦行艺术中几乎形成了“无腔不陈”的格局。

从清朝末期以来,豫剧逐渐形成四大声腔,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以及以沙河流域为中心的沙河调(包括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杨兰春等的领导下,对豫剧四大地域流派唱腔进行了综合吸收和大幅改革,运用科学的发音,融入了歌剧元素,形成了“现代戏流派”。

1947年秋,洛阳、开封、兰州、西安四地的民间报界方以豫剧专指河南梆子。

1948年,豫剧历史上第一所学校“私立新光豫剧学校”创立,这是最早使用“豫剧”名称的组织机构。

1950年,中南区军政会副主席邓子恢接见了“群众河南梆子剧团”相关演员。谈到河南梆子时,邓子恢说:“南梆子是个小名,豫是河南省的简称,我看可以取个大名为豫剧比较恰当”。8月间,群众河南梆子剧团在河南、河北等地巡回演出时将河南梆子称为豫剧。豫剧一词正式取代河南梆子。

从1940年到1960年,豫剧开始向全国更广的范围传播,40年代西进陕西、山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50年代南下湖北、四川、贵州、台湾等地,北上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传播至全国二十多个省份,使豫剧已成为中国境内流布较广的戏曲剧种之一。

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豫剧创作有了一种新的思想涌动,伴随着“伤痕文学”的脚步,豫剧出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作品。1980年,举行了“豫剧流派汇报演出”,逐渐形成各大豫剧流派,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这次汇演有着重大意义,从艺术和影力上确立了陈、常、崔、马、阎五大旦角流派。

1990年,飞马先后受邀至美、德、奥、意、英等国公演,豫剧艺术站上国际舞台。7月,台北豫剧改进会一行40人到河南平顶山市演出,开启了两岸豫剧交流大幕。此后,中国台湾豫剧演员多次应邀到大陆演出。这一时期,被称为“单向交流时期”。

1993年,两岸的豫剧交流由单向交流进入双向交流时期。

2001年之后,两岸豫剧交流进入合作时期。河南艺术家赴台排演了大批豫剧新剧目。

2009年,中国戏曲学院首次从全国招收24名学生,组成2009豫剧本科班,豫剧首次成为大学的一门专业。

2010年9月18日至9月20日,河南省文化厅一行10人赴新加坡参加2010年新加坡华族文化节,与台湾豫剧团和新加坡戏曲学院共同举办了“亚洲豫剧论坛”,成为豫剧发展史上第一次跨国举办的豫剧论坛。

传承保护

1

传承价值

豫剧的文化品格,是由中原文化哺育而成的。豫剧粗犷豪放、质朴通俗,又流畅明快,热闹红火,散发着较多的艺术魅力。豫剧在剧目生产、剧团数量、观众人数、市场效益等方面,为当代地方戏之翘楚,是当代戏曲叫好又叫座的剧种之一。豫剧艺术长期受中原文化特别是黄河流域地方文化的影响,它在演出剧目、舞台表演、人物塑造、表述方式、音乐唱腔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河南地方风格,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是中国民族戏曲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传承状况

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风尚发生了巨大变化,豫剧的生存开始出现危机。观众数量急遽缩减,表演人才缺乏,许多传统剧目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流派剧目已经几近失传,这种状况急需改变,豫剧的抢救、保护工作应尽早落实。

传承人物

马金凤,女,汉族,1922年生,山东曹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洛阳市文化局艺术顾问,国家一级演员。

张宝英,女,汉族,1940年生,河南长葛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安阳文化艺术学校名誉校长,国家一级演员。

虎美玲,女,回族,1946年生,河南郑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郑州市豫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 

吴碧波,女,汉族,1933年生,河南开封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

贾廷聚,男,汉族,1937年生,河南南乐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豫剧一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张梅贞,女,汉族,1941年生,河南开封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 [18]

李树建,男,汉族,1962年生,河南汝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豫剧二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王冠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

冯占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

苗文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桑派)代表性传承人。

李献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0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的保护单位。

2008年6月7日,河北省邯郸市东风剧团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桑派)的保护单位。

2013年,河南豫剧院青年团成立,65人的团队平均年龄29岁,有32名本科生、8名硕士研究生、1名博士生。

2018年12月,教育部认定河南大学豫剧传承基地为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21年5月24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的保护单位。

2022年8月,入选河南省拟推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评估合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豫剧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非遗 | 中国戏曲剧种《京...
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以梅兰芳命名的京剧表演体系...
2024-03-23 14:28:50
非遗 | 中国各地传统戏剧...
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是主要流行于河南...
2024-03-21 21:47:11
非遗 | 中国戏曲四大声腔...
弋阳腔,是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24-03-21 17:44:55
非遗 | 中国戏曲四大声腔...
余姚腔,是一种传统戏曲声腔,它与浙江海盐腔、江西弋阳腔、江苏昆山腔...
2024-03-21 17:38:06
非遗 | 中国戏曲四大声腔...
海盐腔是一种传统戏曲声腔。因形成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浙江海盐而得名,与...
2024-03-21 17:32:40
非遗 | 中国戏曲四大声腔...
高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一。高腔原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
2024-03-21 17:27:12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