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花鼓戏,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俗称“花鼓子”,曾称天沔花鼓戏,亦称“中路花鼓戏”。是明末以后在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
荆州花鼓戏演出活动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清道光年间,大体经历了尚未形成“剧”的“田园时期”、初具戏剧形态的“草台时期”、引入丝弦伴奏的“丝弦时期”、文革十年的“消退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的“鼎盛时期”。
荆州花鼓戏流行于沔阳(今仙桃)、洪湖、天门、潜江、监利、汉川、京山等县市,并逐渐推进临近的钟祥、荆门、江陵、应城、云梦、汉阳及湖南的岳阳、华容、南县、澧县、常德和鄂东南的崇阳、通城、赤壁等县市。荆州花鼓戏专业演出团体总数8个,含国办团体6个,改制转企团体2个。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荆州花鼓戏发端于清代沔阳州,即现今的仙桃、天门、潜江一带。闹年的花鼓、采莲船、莲花落、敲碟子等民间歌舞与“一人唱,众人和”的薅草歌为主流的田歌和三棒鼓、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共同构成了荆州花鼓戏的源头。
从古楚国开始,这里的民间歌舞便比较繁盛,明清时期,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异彩纷呈的说唱等融合,孕育形成了荆州花鼓。
荆州花鼓戏的前身是沔阳花鼓戏,经渔鼓、三棒鼓、敲碟子、打连厢、小曲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的碰撞融合,并吸收汉戏、楚剧等戏曲精华而诞生。沔阳花鼓戏起源于民间,其早期形态叫作“土花鼓”“地花鼓”“沿门花鼓”“推车花鼓”“乞讨花鼓”等,由名称可以看出其地地道道的草根色彩。但是,民间文化富有充分的智慧,它们善于改造自己的草根特色,寻求一个更有来历更有身份的根源,抬高自己的地位。沔阳花鼓戏就是如此,它虽然来自田间劳作与流浪乞讨生活,但在秘传的《汪家门徒师承谱红帖》等材料中却塑造出完全不同的正宗出身。
汪家门是沔阳花鼓戏的最早流派。其一世祖为汪源发。在相关记载中,汪源发被描述为一个很有来历的人。“明朝成化王末年,弘治御极杀洪喜娘”,“我们唱戏的(要)满门杀死,以后未有杀死的玩戏的人,入了江湖客”。据此,汪源发大抵是宫里的乐工,“(因)捉拿玩(戏)的人,无家可归,隐姓埋名,(改)姓王名水发,虽入了江湖,总是传戏,推车花鼓、采莲船、唱小曲子、打连厢、瓦子板。传与儿子汪羊子,又传陈明中,又传夏克明,又传汪九五,又传汪春堂,又传汪恺,又传汪春保。接起一代代根源,未有断线。”汪源发不仅开创了汪家门,而且由于有宫中乐工的正规音乐技能,“会工尺谱”,由此沔阳花鼓戏的音乐也是有来历的。《汪家门徒师承谱红帖》成帖时间不详,从文字重复和语气不太通畅的情况看,应该是经艺人口耳相传而形成的,其所叙说的追杀戏人等事例也无从考证。但经过这个故事的渲染,沔阳花鼓戏就有了宫中乐工的背景,而不再是一群乞讨艺人的创造,从而与正统文化发生了关联。关于沔阳花鼓戏的来历,还有另一个传说。 据说有一年发水灾,有两口箱子飘到沔阳城。百姓捞起打开一看,一箱是戏服,另一箱是头盔。于是,大家穿彩装,踩高跷,唱地花鼓,花鼓戏由此诞生。这种说法暗示沔阳花鼓戏的产生是一种“天授”,带有“神意”。它和上述汪源发创花鼓戏之说,都是借用正统文化以提升沔阳花鼓戏身份地位的策略,是民间对于草根文化的抬升和塑造。
传承价值
荆州花鼓戏作为湖北省的重要地方戏曲之一, 不仅深刻的体现着荆州及荆州地区乃至荆楚大地的曲艺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深刻的反映了生活在江汉平原的广大人民群众对曲艺文化的需求和热爱。从荆州花鼓戏的起源及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看,它与中国戏曲发展史是极为“对应”和“吻合”的。楚地有《九歌》,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九歌》之曲,是“后进戏曲之萌芽”。在地下沉睡了二千四百多年才出土的编钟面前,领略楚先民最早创造的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时,完全可以例证江汉平是歌舞音乐的王国。明清时期,中国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而就在此此时期 ,荆州花鼓戏萌芽、发展和形成。她与同处荆楚大地的汉剧、楚剧以至京剧是亲缘是血亲。因此,发掘抢救和保护完善荆州花鼓戏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生命力的独特价值,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国戏曲史 、中国音乐史以及挖掘荆楚民间文化艺术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传承现状
荆州花鼓戏扎根于江汉平原沃土,21世纪前后,荆州花鼓戏遇到了不可抗拒的危机,发掘、抢救荆州花鼓戏对于荆楚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和研究至关重要。
传承人物
胡新中,男,汉族,1953年生,湖北天门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湖北省潜江市申报。申报项目:荆州花鼓戏。
潘爱芳,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湖北省仙桃市申报。申报项目:荆州花鼓戏。
李春华,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湖北省潜江市申报。申报项目:荆州花鼓戏。
保护措施
1981年,成立荆州花鼓戏学会,加强了艺术研究工作。荆州行署文化局组织了名艺人讲习会,整理传统剧目和表演艺术经验;对优秀传统剧目进行了实况录相; 编辑出版了荆州花鼓戏音乐集成,对传统唱腔进行搜集和录音整理。整理改编后的优秀传统戏《站花墙》,更名《花墙会》,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戏曲片在全国发行放映。
人才培养
监利县荆州花鼓戏艺术研究所开展了“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当地一所学校进行授课,并将部分学生送到武汉培训,以加大对花鼓戏艺术人才的培养。
入选非遗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仙桃市沔阳花鼓剧团获得“荆州花鼓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荆州花鼓戏项目保护单位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