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楚剧》
阿标
2024-03-23 18:31:06
0

楚剧,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是湖南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汉族地方声腔剧种之一,1926年改称楚剧,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楚剧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鄂州,黄冈、荆州、咸宁、荆门,宜昌、黄石,随州十地市五十余区县,是湖南、湖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

2006年5月20日,楚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58。 

历史渊源

1

楚剧形成初期,只是在农村元宵节玩灯时演唱,故又俗称“灯戏”,后来又逐渐出现了农闲时演出的麦黄班和常年演出的四季班,最早的楚剧戏班是光绪年间黄陂的艾九爹和张面糊筹组的两个戏班,当时一个戏班只有七八个人,唱腔很少,常演的剧目也不多: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原来在农村演出的戏班开始进入汉口附近的沙口、水口两镇,在茶园清唱,两年之后(1902年),戏班首先进入了汉口德租界的清正茶园,开创了楚剧进入城市演出的历史,辛亥革命以后,戏园开始在租界内出现。

20世纪20年代,楚剧逐渐接受京、汉剧及文明戏的影响,演员和音乐工作者开始有了分工,唱腔上创造了打腔和起腔等腔调,剧目也开始变唯出戏为本戏,并采用了一些京剧、汉剧的道具,1923年,在陶占鹏、孝炳炎、沈云陔等知名演员的努力下,楚剧由人卢帮腔改为胡琴伴奏,对打锣腔系剧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楚剧的流行地区迅速扩大,成为了湖北的代表性剧种之一。

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汉,原先名称混乱的楚剧以“楚剧进化社”的名义加入了湖北剧学总会,正式定名为楚剧,并应聘进入由共产党员李之龙领导的血花世界演出,获得了在租界外公开演出的合法地位,并在李之龙、陶古鹏、王若愚等人的帮助和推动下,在提高演员素质、剧目质量及开展社会活动、团结艺人、艺术改革等方面作出了很大成绩。新中国成立后,楚剧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一系列专业剧团先后成立,楚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传承保护

1

传承价值

楚剧贴近生活,紧跟时代,表现手段丰富多样,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充分显示了鄂东一带地方文化的特色。

传承现状

楚剧面临着剧团锐减、人员老化、经济困难、后继乏人、观众萎缩等诸多困难,对珍贵资料与老一辈艺人技艺的抢救也因缺乏资金而难以开展,迫切需要有关方面加以关心扶持。

传承人物

熊剑啸,男,汉族,1922年生,湖北武汉人。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楚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

张光明,女,汉族,1946年3月生,现居湖北省武汉市。2012年12月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楚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

荣明祥,男,汉族,1939年12月生,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人。2012年12月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楚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

保护措施

2013年,孝感楚剧展演获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后,给孝感市各楚剧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5月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文化部等四部委起草的《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在7月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这是继1951年5月周恩来总理签署发布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之后能引起戏曲发展重大变革的戏曲政策。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孝感市群众艺术馆(孝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楚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楚剧”项目保护单位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孝感市群众艺术馆(孝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安徽湖北传统戏剧...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
2024-03-23 18:37:06
非遗 | 湖北省地方传统戏...
荆州花鼓戏,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俗称“花鼓子...
2024-03-23 18:33:49
非遗 | 湖北省地方传统戏...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是湖南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
2024-03-23 18:31:06
非遗 | 湖北武汉传统戏剧...
汉剧,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民国时期定名汉剧。汉剧主要流传于湖北...
2024-03-23 14:33:40
非遗 | 河南湖北地方传统...
越调除戏曲形式外还有曲艺和木偶两支分支。1942年河南发生大旱,期...
2024-03-21 22:07:44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