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四川省南充传统戏剧《灯戏》
阿标
2024-03-25 15:05:54
0

灯戏(川北灯戏),四川省南充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川北灯戏主要流行于川北一带,是川北一带的民间小戏,大致成熟于明代。川北灯戏的唱腔曲调由杂曲、正调两大类别组成。川北灯戏用农民的道德标准演人间的美丑善恶,喜怒哀乐,大多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语言通俗易懂,诙谐风趣,富有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2006年5月20日,四川省南充市申报的灯戏(川北灯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77。

历史渊源

1

川北灯戏主要流行于川北一带,是川北一带老百姓们家喻户晓的民间小戏,具体起源的时间不确定,各种说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有一些差异,但大致认为成熟于明代。

古时的川北地区由于是丘陵地貌,经济落后,交通不发达,当地农民与外面沟通较少,虽然四川被叫作天府之国,但主要指的是受都江堰灌溉的川西平原地区,川北地区恶劣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当地农民文化素质低下,科学技术落后,相信鬼神的特点。根据人类文化学的观点,艺术的产生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川北灯戏的萌发基础就是来自古代民间宗教祭祀的 “庆坛”,但庆坛的“坛”与一般的坛庙有区别,自有其坛神,主持祭祀的叫端公,是儒道释结合的产物。端公庆坛分成“庆正坛”和“庆耍坛”,为了让庆坛连续几天的法事不那么枯燥无味,能吸引观众,以笑、跳、闹为特征的川北灯戏作为庆坛的娱乐节目应运而生。最初灯戏的舞台是“晒席”,农民用它来晒粮食谷物,是四川农村常见的农具,这样的舞台给了农民们很大的发挥自由,观众四处都可以观看。关于灯戏的形式有注重故事情节的地灯,有歌舞为主的天灯。经过发展,灯戏逐渐由“娱神性”向“娱人性”的趋势转变,成为农民在空闲时的娱乐活动,所以它被农民们称为“喜乐神”,因为通宵不分昼夜地演出,又被称为“大铺盖”。

川北灯戏的雏形是傩戏,也就是在祭祀、节庆时表演的带有原始宗教印记的一类戏剧,人物通常佩戴面具表演。灯戏的形成还与汉代的角抵戏,唐宋时期的木偶、皮影、猴戏等有关。川北灯戏的艺人在谈到灯戏时说“木偶是爸,皮影是娘,猴戏是姐妹,庆坛是它干爹爹”。当然川北灯戏的形成与四川特色的民俗民风和文化底蕴也有关,如民间小调、佛歌、嫁歌等,再如古代巴人在先秦便特有的“巴渝舞”以及四川特有的民间演唱和舞蹈。这些都不同程度上地影响了川北灯戏的形成。

灯戏,自然也与“灯”有联系,灯戏经常在一些喜庆节日如春节元宵出现,每家每户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一种喜庆的氛围,有“狮灯、龙灯”表演等,“灯”与“戏”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到晚清一个署名为“嘉陵公子”的人赋诗“一堂歌舞一堂星,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足见当时繁盛的景象。

传承保护

2

传承价值

川北灯戏是反映平常人家家长里短的故事,题材大部分是农民喜闻乐道的生活情趣、人世疾苦、悲欢离合、奇闻轶事,描写的大多是以劳动者所关心的题材为主,寄托着人民的理想和愿望。虽然川北灯戏很多是旧式题材,但立意新,借古喻今、乐观向上,具有时代精神和浪漫主义色彩。

川北灯戏中,有大量题材歌颂人性中的善良,抨击虚伪的题材,这点是通过在对百姓日常生活的描写中体现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伦理价值观。

传承人物

彭涓,男,汉族,1933年生,2008年去世,四川南充人,国家一级作曲家。2008年2月被评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灯戏(川北灯戏),申报地区:四川省南充市。 

汪洋,男,汉族,1937年生,四川船山人,国家一级演员。2008年2月被评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灯戏(川北灯戏),申报地区:四川省南充市。

保护措施

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南充市多次组织人员对散落于民间的川北灯戏进行调查、收集,共挖掘了三百多个剧本和九十多支曲牌。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灯戏(川北灯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灯戏(川北灯戏)项目保护单位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贵州省云南省传统...
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中国各地的一种传统曲艺。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
2024-03-25 15:08:53
非遗 | 四川省南充传统戏...
川北灯戏主要流行于川北一带,是川北一带的民间小戏,大致成熟于明代。...
2024-03-25 15:05:54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