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广西地方传统戏剧《彩调》
阿标
2024-03-25 15:02:44
0

彩调俗称调子、彩调剧、彩灯、哪嗬嗨等,广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彩调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桂林叫“彩调”,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县叫“调子戏”,平乐、荔浦一带叫“彩调”“采茶戏”、“彩灯”,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等,1955年以后统称为“彩调剧”。彩调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有大量的口传和手抄本在民间流传。表演时采用桂柳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等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其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富有特色,其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 

2006年,彩调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是Ⅳ-76。

历史渊源

1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丰富多彩。彩调最早是从民间歌舞和说唱演变而成的“对子调”。它由一对男女对舞欢歌,男舞花扇,女挥方巾,表现彼此相爱的喜悦心情,演唱内容多为赞美大自然或歌颂爱情,所用曲调都是民歌、山歌和小调。

清道光、光绪年间,调子由北向南流传,形成了以桂林、柳州、宜山三地为中心的主要流布区,并继续向南方传播。它受湖南花鼓戏、江西采茶戏和桂剧的影响,调子戏渐次由小丑、小旦的“二小戏”发展成为有人物故事的小生、小丑、小旦的“三小戏”(即所谓“三十六出江湖调”)。在桂北农村出现了“七紧、八松、九快活”即7人、8人或9人组成的“过山班”,要求艺人一专多能,便于在各地村寨之间游走巡演。通过他们在游村走寨和节日庙会的长期演出,积累了《双看相》,《双打店》、《瞎子算命》、《王三打鸟》、《三看亲》等36出“三小戏”,当地称“江湖调”。这一时期的调子音乐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腔、板、调三大类,已有“九腔十八调”之说,同时在化妆、表演、行当等方面也有所改革。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最负盛名的草头为圩调班打破“女子不唱调”的旧习,出现了第一批彩调剧女性旦角。

辛亥革命前后,彩调从农村地坪进入城镇戏台,“过山班”发展成二、三十人的同乐堂、萃乐堂、群乐园等半职业性的调子班。此时,原有的36出“江湖调”已难满足观众的要求,艺人们就根据小说和民间故事编演《二女争夫》、《一抓抓磨豆腐》、《打烂瓢》、《恶媳变牛》等“大调子”戏。同时,艺人为谋生计,也创编了不少“对台戏”,如甲班演《娘送女》,乙班就编演《女送娘》,乙班演《三看亲》,甲班就编演《四女相亲》等。这样对台竞演的结果,既丰富了彩调的剧目,也促进了彩调音乐和表演艺术的发展。辛亥革命前后,名艺人辈出,如桂林有“四大状元”:冷贵甫、朱五八、罗少廷、秦老四;宜山有“四大名旦”:吴老年、潘老扭、梁如山、“剃头佬”;宁明有“鬼脸王”周朝纲;融安、三江有“调子王”李大树、陈松山等。

1927年以后,艺人倍受摧残,彩调濒于衰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彩调获得新生,桂林桂华调子团、柳州农民调子团等专业剧团相继成立,业余调子剧团也遍及城乡。

1955年春,广西文艺干部学校开办彩调训练班,培养出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员,如傅锦华、唐继、王玉珍、罗亮、杨爱民等。1955年,参加北京群众音乐舞蹈观摩演出时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1956年,广西彩调剧团成立。

1959年,柳州市彩调剧团编演彩调剧《刘三姐》,受到区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对彩调艺术的提高做出了贡献。1965年,广西彩调剧团编演了现代戏《三朵小红花》,并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

传承保护

1

传承价值

彩调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彩调中,丑角的表演尤其能娱乐观众,每当彩调舞台上出现丑角的扭矮桩表演,台下笑声便随之而起,它那生动而形象的动作所产生的舞蹈美,沁入观众的心田,使观众获得了愉悦和满足。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的样式,彩调本身具有的自由狂欢的功能,尤其是彩调中丑角的滑稽可笑的表演,满足了人民寻求快乐和精神慰藉的需求。

彩调作为一种在广西地区的民间小调、方言俗语、风俗习惯等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民间地方小戏,不仅包含着当地的风俗习惯,而且伴随着当地人的物质活动,深深的影响了当地人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意识等。 

彩调是八桂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剧目富于丰富的八桂文化思想内涵,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广西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宗教信仰、审美取向、日常生活、民风民俗等。

传承现状

数百家的彩调艺术团体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纷纷解散,专业剧团仅有广西彩调剧团、柳州市彩调剧团、桂林市彩调剧团等少数几家,这些剧团虽然还在挣扎着“传宗接代”,但都已面临着经费拮据、人才流失、剧本质量急速下滑的尴尬局面。

传承人物

傅锦华,女,苗族,1939年2月出生,广西融安人,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彩调代表性传承人,广西壮族自治区申报。

覃明德,男,壮族,1947年4月出生,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彩调代表性传承人,广西壮族自治区申报。

周瑾,女,汉族,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彩调代表性传承人,广西壮族自治区申报。 

保护措施

为保护临桂彩调这个传统项目,临桂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临桂彩调保护领导小组”,制定相关保护、传承、发展计划和措施,建立以学习、表演彩调为主的“20个优秀村屯文艺培训基地”,以表演、传承彩调为主的“10个优秀彩调生态保护村”,对彩调艺人、彩调队给予一定资金扶持、技术指导,使临桂彩调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

永福县从1986年起举办“茅江之夏”彩调大赛,迄今已连续举办25届;从20世纪90年代起,永福县还举办了“凤山之春”、“金色之秋”和“银海之冬”等传统大型彩调会演,以调演农村彩调队的形式进行,点名抽调农村彩调队进县城演出,并给予抽调的队伍一定补助。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获得“彩调”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彩调项目保护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广西传统戏剧《壮...
壮剧又叫“壮戏”,旧时壮族自称“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
2024-03-25 15:27:13
非遗 | 广西地方传统戏剧...
彩调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起...
2024-03-25 15:02:44
非遗 | 广西地方传统戏剧...
桂剧大约发端于明代中叶,明末清初昆腔流播到广西,后高腔和弋阳腔又相...
2024-03-23 15:09:03

热门资讯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中国传统舞蹈《南丰傩... 南丰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历经漫岁月,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演变而成的传统民...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
非遗 | 河北省广宗县传统音乐... 广宗太平道乐是发源于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的宗教音乐。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平道乐源于太平道起...
非遗 | 湖北省秭归县民间文学... 屈原传说,湖北省秭归县地方民间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屈原传说经国务院批...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