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天津市传统曲艺《天津时调》
阿标
2024-03-25 22:37:40
0

天津时调是天津曲艺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种之一,主要流传于天津市。

天津时调源于明清小曲,清末民初形成并流传于天津城区,以天津方言语音演唱。天津时调的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两人执节子板站唱,另有人操大三弦和四胡等伴奏。天津时调曲调非常丰富,包含许多天津地方民歌小调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调。

2006年5月20日,天津时调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组织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检查和调整工作,天津时调保护单位为天津市曲艺团。

历史沿革

1

天津时调源于明清时期在天津流行的民歌小调。它包含多种天津地方民歌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调。明清时期天津的漕运发达,由此带来商业的繁荣,各地的民歌小调也随漕运流入天津。早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刊行的《霓裳续谱》,就记载了当时在天津、北京一带流行的各种曲调30种,俗曲622支。

时调在杂耍馆演出的早期记载见于光绪十年印行的《津门杂记》中“杂耍馆子”条。该条记述了每年岁末和新春之际,天津的各茶肆都增添杂耍节目以招徕观众。曲种有弦子书、京子弟书、八角鼓、相声和时新小曲等。时新小曲的曲目有《蓝桥会》《十朵花》《新五更》《妓女自叹》《妈母好糊涂》等。曲词内容多淫亵粗鄙。对时新小曲的表演也有所描述:“两人合唱者,作一男一女,彼即自居巾帼,不特淫声入耳,绝类妖鬟,抑且眼角含情一如荡妇……”。早期在杂耍馆演唱时调者多为男性艺人。

时调在落子馆演出的早期记载见光绪二十四年刊行的《津门纪略》中的“落子馆”条,其中记载了屡经官府禁演之后,时新小曲又在落子馆上演的情景:“落子馆者所唱之曲名曰莲花落也,间以时新小曲二黄梆子等类……无分昼夜开演,淫同艳曲,描头画角,尽态极妍……”。当时重新再演时新小曲的落子馆有小,“寒、晴云馆、天复茶园、宝乐茶园、海耀茶园、丹桂茶园等。在落子馆演唱时调的皆为妓女中擅歌者,称为“唱手”。因大多缠足,在演唱时需用手扶着架在舞台前的横栏杆,以便站稳。演唱时无形体表演动作。给唱手伴奏的是在落子馆“坐弦”的弦师,其中不少是盲人。

清光绪年间,有弦师于庆和,精通三弦,擅歌“靠山调”。他授徒很多,有刘宝全、王宝寅、赵宝翠、李宝明、朱宝红等。王宝寅向王庆和学习时调弹唱技艺,出师后在晴云坤书馆坐弦,为唱手金福、银福、大玉莲等伴奏。与王宝寅同拜一师的赵宝翠擅长京韵大鼓和时调,十九世纪末开始在落子馆演唱。后来以京韵大鼓享名的刘宝全也能演唱时调。

光绪二十四年(1898),天津的人力车增至数千辆之多。在喜好“靠山调”“鸳鸯调”“拉哈调”的人群中,人力车夫占了相当的比重。他们在等待乘客时往往坐在车簸箕中即兴哼唱,一时间仿佛时调成了他们的标志。

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后,“靠山调”“鸳鸯调”“悲秋”等曲调,在天津出现了家弦户诵、著称一时的盛况,而且多是将时事内容填词来唱,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

二十世纪初至二十年代末,随着一些新明地、新落子馆、大中型高档杂耍场、唱片公司和广播电台的出现,时调演出非常兴盛。众多时调演唱者涌入明地时调棚鬻艺,一批技艺较强的唱手在落子馆演唱成名后也相继以时调演唱为业,他们中的优秀者进入大中型高档杂耍场、灌制唱片、应邀到电台播音。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落子馆的衰落至消亡,唱手们有的进入杂耍场,正式成为演员。其中擅长时调者多数转入明地时调棚,少数优秀者进入正式杂耍园。老一代时调艺人由淡出歌场至相继脱离舞台。后起艺人中优秀人才极为匮乏。随着时代、境地的变迁,罗祖诞辰、盂兰盆会等民间民俗性的时调演出活动也由逐渐淡化减少直至消失。此时期的时调趋向衰落。

1953年,天津广播曲艺团对时调中的“靠山调”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出新,将民歌《摔西瓜》的唱词移植改编为“靠山调”的唱词《摔西瓜》,并结合唱词的内容、情感对“靠山调”的传统唱腔及伴奏进行实验性的改革。在伴奏乐器上增加了扬琴、琵琶、笙、低音胡,加上原有的三弦、四胡共七件乐器,把舞台的演唱气氛衬托得更加火炽热烈。为净化舞台,还弃除了场面桌。经过多方面改革出新,《摔西瓜》作为时调革新的首例曲目,以清新的姿态和新的称谓“天津时调”展示于观众面前,并得到公众的首肯和认同,取得时调改革的初步成功。

建国后,除“靠山调”外,对“拉哈调”也有一定的改革创新,如整理了传统曲目《要女婿》,上演了新曲目《小尖兵》《胖嫂同娘家》《喜旺夸妻》《退彩礼》等。

1961年6月,天津市曲艺团与音协天津分会联合举办了两场“天津时调内部观摩演唱会”。许多久违舞台的时调老艺人、老票友及各专业团体的时调演员和学员也参加了演出。除部分新创作曲目外,主要发掘演唱了“二六板鸳鸯调”“慢板老鸳鸯调”“新鸳鸯调”“悲秋”“大数子”“淮调”“荡调”“小五更”“反正对花”“怯五更”“十杯酒”“打孩子”“落尺反调”(“解狱”)、“叠落金钱”“落五调”等近十余种传统曲调和曲目。随即召开天津时调内部观摩讨论会,四十余名有关人员参加,中国曲协和中国京剧院也应邀来人出席。

1966年“文革”开始,天津时调因历史原因被极左思潮定为“窑调”,一度曾面临被禁演遭扼杀的危机。

20世纪60年代末起,天津时调的创作和演出渐渐恢复,至70年代末又有一批革新曲目产生。

20世纪80年代起,改革开放使天津时调的创新发展掀起新一波热潮。在曲调方面虽然仍是以“靠山调”为主体,但是比较注重了对其他曲调的改造利用。唱词文学方面有了更明显的向新诗风格靠拢的趋向,较突出的曲目为《春来了》《梦回神州》等。

20年代90年代以后,在对传统时调曲调的挖掘利用上加大了深度和力度,除经常演唱的优秀传统曲目外,还挖掘并恢复上演了“老鸳鸯调”“二六板鸳鸯调”及“小五更”等的传统曲目。同时,仍继续进行对时调改革创新,推出新曲目《蒲公英》《龙嘴大铜壶》《津门老字号》《霸王别姬》等。其中《龙嘴大铜壶》和《津门老字号》是配合电视的片头曲,带有强烈的时调歌儿的韵味。

传承保护

2

流行现状

一些天津时调老艺人相继谢世,大部分曲调及其曲目已经失传。许多珍贵音响或文字资料亟待挖掘、搜集、整理。

保护措施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天津市曲艺团等曾对许多绝迹舞台的曲调曲目进行挖掘整理,举办过专场演出、座谈会。

1999年,中国唱片总公司与中国曲艺家协会编辑出版了《中国曲艺名家名段珍藏版》“曲艺晚霞工程系列”曲艺专辑CD唱片,其中就有王毓宝的几首作品。

2002年前后响应国家领导的号召,为抢救老艺术家演唱的经典唱段,全国开展戏曲曲艺音配像工程,出版了大量VCD音像制品。王毓宝和其弟子高辉、刘渤扬都参与了天津时调的音配像工作,由天津市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出版了四张VCD专辑,成为天津时调爱好者和专家学者欣赏、学习、研究时调的主要音视频资料。

天津时调表演性较强,其纸质出版物以经典曲目的曲谱和曲词居多,收录在各种曲艺选中。

传承人物

王毓宝,女,汉族,1926年生,天津市人。2008年2月,王毓宝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天津市申报。王毓宝是“天津时调”的创始人之一。王毓宝与曲艺作家和弦师一起对“靠山调”进行了艺术革新,丰富了唱腔旋律,增添了笙、扬琴等伴奏乐器,创作和改编了《摔西瓜》等新曲目。1953年,凭借新作《摔西瓜》,王毓宝一炮走红,从此,“天津时调”在中国曲艺史上翻开新的一页,“天津时调”这个曲种名称被正式确定下来。王毓宝也形成了自己质朴、爽朗、甜润的风格。代表作《翻江倒海》《红岩颂》《军民雨水情》和《心中的赞歌向阳飞》等享誉大江南北。2003年,王毓宝获得中国金唱片奖;2006年,进入第一批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7月,王毓宝荣获曲艺最高奖——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晚年的王毓宝,致力于培养“天津时调”的接班人,广收学生。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天津时调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Ⅴ-29。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天津时调项目保护单位天津市曲艺团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天津市传统曲艺《...
天津时调是天津曲艺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种之一,主要流传于天津市。200...
2024-03-25 22:37:40
非遗 | 天津市宝坻区传统...
京东大鼓是中国北方京东一带人民喜闻乐见、颇受喜爱的曲艺形式,无论天...
2024-03-25 16:45:08
中国曲艺艺术《天津时调》
天津时调源于明清小曲,清末民初形成并流传于天津城区,以天津方言语音...
2024-03-15 12:26:30

热门资讯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
非遗 | 中国传统舞蹈《南丰傩... 南丰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历经漫岁月,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演变而成的传统民...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湖北省秭归县民间文学... 屈原传说,湖北省秭归县地方民间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屈原传说经国务院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