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广东省广州市传统美术《粤绣》
阿标
2024-03-26 17:29:17
0

粤绣(Cantonese Embroidery)是广州刺绣(广绣)和潮州刺绣(潮绣)的总称,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起源于唐代。广绣是指广州、佛山、南海、番禺、顺德、东莞、宝安、香山、台山等地的刺绣,也就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潮绣发源于潮州,流行于今潮汕地区,即汕头、潮州和揭阳。 

据国家工艺美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介绍,粤绣是广东地区的代表性刺绣,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唐代苏颚《杜阳杂编》中就已有南海卢眉娘“工巧无比,能于尺绢绣《法华经》七卷”的记载。明代中后期以来,粤绣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首先在刺绣所用的材料上,除通常的丝线、绒线外,也用孔雀毛捻缕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

历史渊源

1

粤绣起源来自于女性闺阁之技,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由中原移民把刺绣带入岭南,被奉为粤绣始祖的是唐代广东南海贡奇女卢眉娘。唐代《杜阳杂编》记载,永贞元年(805),南海(郡名,治所在番禺,即今广州)进贡朝廷的14岁姑娘卢眉娘,她的祖先是南北朝时代北朝帝王的老师卢景祚兄弟的后代,后来流落岭南。她于皇宫中在一尺绢上绣《法华经》7卷,字如粟粒而点画分明、细如毛发,足见其技之精。唐顺宗皇帝叹其工,谓之神姑。唐宪宗皇帝更赠给她金凤环戴在手腕上,嘉奖其聪慧而奇巧。唐玄宗时,岭南节度使张九皋进献精品刺绣给杨贵妃而获加官三品,可见当时最高阶层对粤绣欣赏有加。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粤绣经由欧洲商舶出口到葡萄牙、英、法等国,成为宫廷和皇室、贵族们宠爱的服饰品。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并将绣袍献给国王,得到重赏。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一位曾在广州逗留了几个星期的葡萄牙传教士克罗兹,回国后在其所著的“回忆录”中写道:“广州很多手工业工人都为出口贸易而工作。出口的产品也是丰富多彩的。有彩色丝线盘曲的绣在鞋面上的绣花鞋……都是绝妙的艺术品”。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十分喜欢广东的金银线绣,亲自倡导成立英国刺绣同业公会,从中国进口丝绸和丝线,加工绣制贵族服饰;英王查理一世继位后,进一步倡导英国人种桑养蚕,发展英国的丝绸工业和工艺,使广绣艺术传播到英伦三岛,被西方学者称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 。英、法、德、美各国博物馆均藏有广绣。粤绣18世纪风靡了英国皇家及上流社会。据《存素堂丝绣录》记载,清代宫廷曾收藏有明代粤绣“博古围屏”等8幅,上面绣制古鼎、器、玉器等95件,“铺针细于毫发,下针不忘规矩”,有的“以马尾缠作勒线,从而钩勒(轮廓)之”,图案工整,“针眼掩藏,天衣无缝”,充分显示了明代粤绣的高超技艺。明代粤绣还以国外进口的孔雀尾羽织成丝缕,绣制成服装和日用品等,金翠夺目,富丽华贵。

2

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高宗诏令西方商舶只限进广州港,促进了粤绣的发展,使粤绣名扬国外。乾隆五十八年,广州成立刺绣行会“锦绣行”和专营刺绣出口的洋行,对于绣品的工时、用料、图案、色彩、规格、绣工价格等,都有具体的规定。18世纪中叶,广东还流行“皮金绣”,即纳丝绣的一种,底层多用羊皮金作衬,金光闪烁,格外精美。广东刺绣艺人还创造性地用孔雀毛编成线绣花,绣品金翠非凡;有的还用马尾鬃缠绒作勒线,可谓匠心独运。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广东工艺局在广州开办缤华艺术学校,专设刺绣科,致力于提高刺绣技艺,培养人才,岭南画派始祖高剑父任校长。

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广州缤华艺术学校选送的绣品获三等奖,黄洪弟子余德(宗禧,1880~1970)的《孔雀牡丹》荷包获二等奖;潮州林新泉、王炳南、李和彬等24位绣花技师合作,大幅粤绣《苏武牧羊》、《丹凤朝阳》等获奖,被传为佳话 [6]。1915年,余德的绣品《孔雀牡丹会景》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奖,被行内誉为“绣花王”。1922年,余得的绣刮画《瑞狮》在英国伦敦大桥开幕赛会上获二等奖,著名艺人裴荫、鲁炎1923年在伦敦赛会上现场表演技艺,1923年和1925年参加伦敦赛会,得到国际上较高的评价。1929年,莫傅精绣得列宁头像被莫斯科列宁纪念馆收藏。

从1950年左右,解放后开始,广州刺绣艺人已创作了不少技艺精湛,富有传统特色和鲜明的时代气息的优秀的广绣绣画,这些绣画享誉中外,如:黎沾、余德、黄妹、李笑华、文景、怡然等艺人创作出的一批国内外闻名的广绣画精品,这里面就有余德的《牡丹松鹤》;黄妹的《百鹤图》;聂卓(余德弟子)的《鲁迅像》等等;梁纪设计,苏文、朱开、许帜光等多人绣制的《紫荆孔雀》入选挂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林章、邓伯江合作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苏联的弗罗西洛夫主席;余德与弟子黎燕开合绣的《锦鸡牡丹》在1959年广东工艺美术品评选中获一等奖,此作运用了直扭针、续插针、辅助针、编绣、绕绣、变体绣等7类20多种针法;而苏文等人创作的《孔雀挂屏》,梁纪设计聂卓等绣刺得《红棉八哥》,朱开灯创作的《春夏秋冬》四屏,以及陈荷影的钉金绣《花篮》,均获广东省工艺美术评比一等奖。

1951年,潮州市13家绣庄成立了公会。1952年,潮州市抽纱公司下设刺绣部,组织刺绣生产和出口。1955年5月,广州市组建了由新滘区大塘乡19位绣花外工组成的刺绣供销生产合作社—第一刺绣社,两年后更名为新滘刺绣社(现广州绣品工艺厂)。1956年,广州市成立艺锋、民艺等刺绣生产社。1957年,广东省潮州市和广州市相继成立工艺美术研究所,总结、整理粤绣的传统技艺经验。后来,潮州又成立刺绣研究所。

1979-1981年潮州刺绣艺术品为国家提供出国展礼品达到250件(套),其中仅潮绣厂就提供了198件,受到了国内外各界的极高赞誉 [9]。1982年,潮绣作品《九龙屏风》和《吹萧引凤》,1982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金杯奖。现今粤绣,大件手工刺绣绣品如被面、屏风,小件如荷包、扇套、绣花鞋等,妇女衣袖、裙面,多作满地折技花,铺绒极薄,平贴绸面,有的只有翠蓝一色,风格独特。总之,具有浓厚地方色的粤绣,在国际上以及在港、澳侨胞中,备受欢迎。

2022年4月29日,粤绣(广绣)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项目编号Ⅶ-4。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广东省潮州市传统...
潮州木雕,广东省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潮州木雕历史悠...
2024-03-26 22:00:15
非遗 | 北京市、广东省传...
象牙雕刻,北京市、广东省广州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24-03-26 19:55:27
非遗 | 广东省潮州市传统...
潮绣“九龙屏”和“吹箫引凤”于1982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种百花奖...
2024-03-26 17:47:02
非遗 | 广东省广州市传统...
广绣,广东省广州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
2024-03-26 17:43:56
非遗 | 广东省广州市传统...
据国家工艺美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介绍,粤绣是广东地区的代表性刺绣,已...
2024-03-26 17:29:17
非遗 | 广东省佛山市、汕...
剪纸(广东剪纸),广东省佛山市、汕头市、潮州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
2024-03-26 17:01:39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