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福建省惠安县传统美术《惠安石雕》
阿标
2024-03-26 21:42:46
0

惠安石雕,福建省惠安县地方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早在1600多年前的晋朝,惠安石雕作为永久性的艺术已被应用。建国后,惠安石雕工艺精益求精、日臻完善。惠安石雕早期主要服务于宗教,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主要体现在宫观寺庙的建筑设计、雕刻安装,寺内外塔、亭、柱、栏等的建造雕刻,以及对神佛造像出神入化的雕刻上。惠安石雕历经一千多年的繁衍发展,仍然保留着非常纯粹的中国艺术传统,保持着很完整的延续性,至今未被西方外来文化所异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2006年5月20日,惠安石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编号Ⅶ-36。

历史渊源

1

追溯历史,惠安雕艺来源于“青山王”张悃(五代闽将),率兵驻扎青山(惠安县城东三十华里),镇守边陲,其部下(大多数从中原带来),把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包括石雕带来并不断发展壮大。史料记载,张悃部下先是在青山一带传授石雕特艺,后来向崇武惠安全境不断扩大传授的范围。

惠安石雕的技艺一传入就有相当高的水平。现存惠安境内最早的石雕作品是唐末威武节度使王潮墓的文官、武士、虎、马、羊等园雕和莲花浮雕,宋代雕就,距今已有1100多年,其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宋代的洛阳桥遗存的石将军、桥墩石塔的佛像雕刻、中亭的题词沉雕,无论采石、石雕都说明其时的技术水平很高,而洛阳桥修建的领导者蔡襄其母亲为惠安人卢氏。洛阳桥是距青山十五华里的一座由石条叠成桥墩用海砺作固定物长达3华里的跨海大桥,桥面有条有些长达3丈重达10吨。在当时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海水的潮汐,石条放在船上,涨潮时使得桥墩固定,待退潮时;船体下降,石条放置于二桥墩中,作为桥面。而石料也是在惠安境内开采的。如此巨大的工程,必需依靠惠安工匠参加。就是泉州东西塔的石料经考证也是惠安境内开采运去的,其众多圆雕和浮雕神佛像离不开惠安工匠的雕刻。

明朝时,惠安考上进士在朝廷为官的人较多,各种牌坊、墓区的石雕产品更多。兴建于明初的崇武古城是用石头砌就的石城,这类遗物有张岳墓的将军、马、虎、羊,崇武城隍庙的石狮等等,这些都标志了当时较高的石雕工艺水平。但明代的崇武古城一度被毁,现有的石城是清时重修的。

清代是惠安石雕大发展的时期,艺术风格趋向精雕细琢,注重线条结构和形态神韵之美,形成了惠安石雕的南派风格。这一时期,是惠安石雕发展史上的承上启下的时期,也是石雕工人开始走出惠安向外发展的时期。除本省各地外,还通过华侨和商人向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发展。从甲午战争后,台湾岛内大兴建筑之风。吸收了不少惠安工匠到台湾参加石雕加工生产,并有不少人在台安居。张悃部下,带来的石雕技艺,成为闽台关系的重要媒介。解放以后,惠安石雕工艺获得了新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的集美鳌园建设,北京人民大会堂建设,80年代毛主席纪念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南京雨花台纪念馆、湄洲岛妈祖雕像、厦门郑成功雕像都大量地倾注了惠安石雕艺人的心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第一届雕刻艺术节在惠安举办后,惠安石雕注入了强烈的现代艺术新观念、新标准、新创意、新视点。惠安石雕成长壮大成为惠安县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仅2003年,惠安县雕刻产业实现产值80亿元,出口创汇50亿元,并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雕艺之乡”的称号。

传承保护

2

传承价值

惠安石雕艺术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又融汇汲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的技艺精华,并与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相生相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留下了蕴涵特定历史信息、题材丰富、雕艺精湛、异彩纷呈的作品,经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从单纯的手工技艺上升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石文化,充分展现了勤劳智慧、善良朴实的惠安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穷的创造力,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

传承现状

老一代惠安石雕艺人已逐渐退休,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珍贵的传统手工雕刻技艺正日渐为机械化所取代。传统的技艺是在师徒间或家族中以口传心授方式承传的,多处于封闭状态,现代工厂内的学徒很难真正学到传统石雕工艺的精髓,故整个石雕行业后继乏人。再加上雕匠艺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传统石雕工艺的静态保护及理论研究在资金上投入不足,工作没有全面展开等方面的问题,惠安石雕的传统技艺日益陷入濒危状态,亟待扶持和救护。

传承人物

王经民,男,汉族,1967年2月20日出生,2012年被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申报项目:惠安石雕。

保护措施

截至2015年6月,为谋求产业升级,惠安县已有28家石雕企业转型为玉雕企业,并新引进玉雕项目18个,玉雕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具有园林古建、幕墙工程设计与施工一体化资质的企业39家,其中,一级建筑营业资质企业5家,二、三级建筑营业资质企业17家;全县现有各级工业旅游点15个,不断扩大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推动实施雕艺技术改造项目196个,开展重点科技攻关项目65项。

2018年,由福建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乡村表情》丛书之一《惠安雕艺》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成为惠安县一部较为完整地介绍当地雕艺文化的图书。《惠安雕艺》一书从惠安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旅游资源和经济状况等方面描述惠安作为世界石雕之都的特色品质,对历代雕刻名匠予以详尽介绍,展示惠安雕艺群体的规模和成就,并结合当地实际,就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惠安雕艺提出了想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惠安县文化馆获得“惠安石雕”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评估合格,惠安县文化馆获得“惠安石雕”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福建省泉州市传统...
灯彩(泉州花灯),福建省泉州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24-03-26 23:03:32
非遗 | 福建省漳州市传统...
漳州木偶头雕刻,福建省漳州市的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24-03-26 22:22:00
非遗 | 福建省惠安县传统...
惠安石雕,福建省惠安县地方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
2024-03-26 21:42:46
非遗 | 福建省福州市传统...
寿山石雕,福建省福州市地方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
2024-03-26 21:38:27
非遗 | 福建省漳州市传统...
漳州木版年画主要流传于漳州的芗城区和闽南、岭南一带,并远销台湾、香...
2024-03-26 15:11:44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