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陕西省铜川市传统手工《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阿标
2024-03-27 13:01:23
0

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陕西省铜川市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耀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创烧于唐朝,成熟于五代,宋时达鼎盛,至元渐趋没落,但炉火延续烧造至今,千年窑火,薪传不绝。

2006年5月20日,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8。

历史渊源

2

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最早出现在唐代,唐代烧制了黑、白、青、褐、黄、茶叶沫、花釉瓷,及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绘白彩等彩绘瓷。器物造型丰满大器,反映出大唐帝国的兴盛。此外,还烧制唐三彩和琉璃瓦,是那时中国烧制陶瓷品种最为丰富的一个窑场。

五代该窑以烧青瓷为主,青瓷烧制工艺已经成熟,青釉有灰绿、青绿、天青、淡天青等色调。还兼烧少量黑、酱釉瓷。造型秀丽华美,多仿金银器。往往采用剔花或划花手法,制作出各种生动流畅的纹样。在瓷器纹样中发现有专为皇室用瓷设计的龙、凤图案。还发现有刻“官”字款的青瓷器底多件。这些优美瓷器的发现,是中国北方地区五代时期仅见的重要青瓷窑场的系统陶瓷考古资料。

宋代是该窑烧造青瓷的鼎盛期。入宋后,窑场为了保持和发展它在晚唐五代时期北方青瓷的领先地位,保持原有销售市场和争夺占领新市场,在制瓷工艺上有了很大的革新和创造。

宋代以后,耀州窑又继续烧瓷数百年。金代前期该窑延续了宋代青瓷的烧造,又突出了月白釉青瓷的创新。其后期,姜黄釉青瓷的烧造重点面向中下层民众,烧成上突出了可以增加数量的无釉圈叠烧工艺,装饰纹样也趋于简练。

元明两代该窑发展趋于衰落,一方面继续烧造姜黄釉青瓷,另一方面逐渐加强了黑、白、酱、茶叶沫釉瓷和白地黑花瓷的烧造。在多品种色釉瓷的烧制中,白地黑花瓷是此一时期该窑的代表作品。至此,该窑青瓷的烧制已明显衰落。不久,窑场亦终烧,从此以后就在其原有的历史舞台上消失了。经过金元兵灾及各朝代的动荡变迁,各陶场均已停烧,惟有陈炉镇延续下来,成为西北地区的制瓷重镇。

传承保护

1

传承价值

耀州窑为北方青瓷的主要产地,宋朝时被列为贡品,并远销世界各地,在陶瓷发展史上影响深远。虽然被称为“十里窑场”的黄堡窑在元代已衰落,但遗址内涵丰富,保存完整,文化层叠关系清晰,是中国古陶瓷艺术的一笔珍贵遗产。而只有陈炉镇继黄堡窑之后成为西北地区的制瓷重镇。

耀州窑作为中国古代六大名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甚至世界陶瓷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典型的装饰手法青瓷刻花工艺在北宋晚期达到鼎盛,更是被誉为“宋代青瓷刻花之冠”。

传承现状

近年来,在现代化工业产品的冲击下,陈炉镇的陶瓷业一度萧条,加之年轻人纷纷出外打工,年纪大的“匠人”相继去世,使得流传了一千多年的传统陶瓷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急需抢救。

传承人物

孟树锋,1955年出生于陕西铜川的一个陶瓷世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景德镇陶瓷学院。平项山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国际科技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华陶瓷大师联盟秘书长兼常务执行副主席。198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中国传统陶瓷创作中能进行练泥、特殊配釉、制坯、刻花、雕花、划花、剔花、画花、烧窑的陶瓷艺术家。2007年6月5日,孟树锋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铜川市申报。

保护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炉镇作坊并为国营陶瓷厂。20世纪70年代,在李国桢等专家的帮助下,恢复了耀州窑的传统技艺,生产出耀州青瓷、黑釉及剔花瓷、白釉及剔花瓷、兰花瓷、铁锈花瓷、花釉等六大系列陶瓷,成为铜川市的支柱产业。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铜川市陶瓷研究所获得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铜川市陶瓷研究所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陕西省澄城县传统...
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陕西关中东部澄城县尧头镇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
2024-03-27 13:13:16
非遗 | 陕西省铜川市传统...
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陕西省铜川市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03-27 13:01:23
中国手工艺术《耀州窑陶瓷烧...
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陕西省铜川市传统手工技艺,耀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
2024-03-15 20:55:26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