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浙江省龙泉市传统手工《青瓷烧制技艺》
阿标
2024-03-27 13:04:26
0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浙江丽水龙泉市传统制瓷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龙泉青瓷缘起晋代,北时期已初具规模,宋元之际进入鼎盛时期,制瓷规模空前庞大,技艺登峰造极,至清代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龙泉青瓷开始逐步恢复生产,并且在制作技艺上不断创新,逐步进入隆盛时期。

2006年5月20日,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浙江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至2011年12月,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全球第一个且是唯一一个入选人类“非遗”的陶瓷类项目。

历史渊源

2

萌芽期

龙泉青瓷源于西晋时期,当时的龙泉地区和现在一样,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石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这首先就为青瓷的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燃料和原材料,其次龙泉地区河流众多,水路交通便利,为烧制青瓷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同时也有利于龙泉青瓷的对外流通和传播。所以龙泉窑的作坊大多数位于有山有水有树的地方,方便获取燃料、原料和水源。在龙泉青瓷萌芽时期,当地的老百姓吸取其他地区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利用本地优越丰富的自然条件,创造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瓷器——青瓷。由于刚刚起步,技术和经验不足,这一时期的青瓷作品制作粗糙,样式单调,颜色暗沉,皆为淡青色釉瓷,胎骨多为灰白色,少数灰颜色暗沉,皆为淡青色釉瓷,胎骨多为灰白色,少数灰黑色,胎壁薄而坚硬。三国两晋时期的窑业规模也不大,主要是家庭手工作坊,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专业烧瓷工厂。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五代和北宋中期,制瓷技术慢慢得到提高,龙泉青瓷的地位也得到提升,渐渐进入上层社会,成为宫廷的贡品。当时吴越国的统治者为了讨好中原君主,每年向中原地区进贡不计其数的“秘色瓷”,以示修好。庞大的需求刺激了瓷器的生产,供不应求使得越州的窑场无力承担如此大量的瓷器制造,在这样的情况下,龙泉窑便迎来了自身绝佳的发展契机。与此同时,人口流动为龙泉地区带来了一批优秀的瓷匠,他们把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传播给当地的烧瓷作坊,使得制瓷的工序和过程更为缜密和复杂,制作出来的青瓷色泽更加圆润,制作青瓷的技艺突飞猛进,质量迅速提高,窑业规模日益扩大。龙泉窑凭借纯正的釉色,细腻的质地一跃成为江南第一名窑。

鼎盛期

北宋后期直到元代初期,龙泉青瓷并没有满足所获得的成就止步不前,而是取长补短。登峰造极,在吸收其他名窑制瓷技术的同时不断提升青瓷精湛的工艺,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研究翻新,为获得更加精美绝伦的瓷器坚持不懈,进而达到了一个顶峰状态。此时龙泉窑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一跃成为宋朝最大的瓷业中心。据史料记载,在宋元时代,“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中运瓷船只来往如织。”龙泉青瓷又揭开了一个崭新的面貌,这段时间是其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龙泉青瓷在南宋时期之所以能独树一轵,占尽芳华,除了自身努力探索之外,还受到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和王孙贵族喜好的影响。两宋交替之际战火纷飞,特别是北方受到了战争的极大破坏,当时位于北方的官窑不堪重负、相继衰落,这一方面给处在南方的龙泉青瓷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促使携带北方优秀制瓷技术的工匠流动到江浙地区,龙泉青瓷把南艺北技融会贯通,从而创造了中国青瓷史上的巅峰。

衰退期

龙泉青瓷进入元代社会继续受到世人的瞩目,龙泉窑在巨大的需求中规模进一步扩大,窑址和产品的数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到了元代后期,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剧,战争的硝烟又四处弥漫,严重影响着青瓷的生产。这一时期的青瓷在质量上也开始走下坡路,烧制工程不再得到严格的控制,胎骨逐渐转厚且较粗糙,多数瓷窑在还体成型以后未得到很好的修整,轴层减薄,器品釉色青中泛黄,造型和样式也不及以前典雅美观。到了明清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依然存在,最大的打击是中国帝王将相夜郎自大,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航海事业自此衰落,青瓷对外销量锐减,龙泉窑窑口纷纷倒闭,官窑不复存在,为谋生路,改烧民间通用青瓷,以实用性为日的的民窑绕制出来的青瓷造型和质量大不如前,盛极一时的龙泉青瓷在岁月的洪流中慢慢被冲刷、埋养。

恢复期

建国以后,龙泉青瓷重新获得了国家的重视,拨开尘土,又见天日。1957年,周恩来总理下达了“要恢复青瓷生产”的指示,在这一指示的号召下,浙江省由八位专家组成仿古小组。在第二年春天点燃了恢复龙泉青瓷的第一炉窑,濒临失传的青瓷制作工艺再次得到了发展,涧零之花重新绽放。经过五十年的恢复发展,龙泉青瓷步入了一个全新的繁荣期。虽然南宋巅峰不可超越,但是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也有新的突破。尤其是现代社会各种技术的高速发展,烧制青瓷所需要的条件和设施有迅速的提高和坚实的保障,龙泉青瓷在釉色和质地上完全可以与宋元时期她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再加之现代艺术家的独特理解,龙泉青瓷诠释了当代社会特有的审美意蕴。

传承保护

1

传承价值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名窑。青瓷烧制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也是一种艺术。上乘青瓷青翠滋润、莹澈剔透,富于韵味,有“类玉”之美,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传承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恢复了清末民初以来衰微的青瓷烧制工艺。但由于青瓷器皿的功能逐渐被现代物品所代替,故社会需求并不多。青瓷生产的一些技艺渐被遗忘,加上现代机械的介入,传统手工制瓷技艺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濒于消亡,亟待拯救、保护。

传承人物

徐朝兴,男,汉族,1943年3月生,浙江省龙泉市人。2006年5月,龙泉青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编号VIII-9。2007年6月,徐朝兴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龙泉市申报。徐朝兴13岁时学习瓷碗制作,15岁时师从李怀德老艺人学艺,熟练掌握了研磨、配料、拉坯等工序。1963年,徐朝兴进入了浙江美院为学生制作毕业设计,其间研读了许多相关书籍,并请教老师和同学,理论知识得到了很大提高。徐朝兴继承了龙泉青瓷哥窑、弟窑的技艺特点及开片绝技,做工精细,同时根据龙泉青瓷的工艺特点,将其与美术装饰相结合,以釉、胎的特性和美术纹样体现了产品的自然美。1982年作品“52公分迎宾大挂盘”,获第二届全国陶瓷设计评比一等奖,被誉为当代“国宝”,现收藏在中南海“紫光阁”;“群猴挂盘”、“灰釉水波碗”收藏于中国美术馆,还有诸多作品获各类奖项和被各地收藏。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徐朝兴还致力于传统艺术的传承,在当地收的徒弟卢伟孙、陈爱明等人在青瓷制作方面也具备很高的造诣。

保护措施

2009年9月,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人类“非遗”项目中唯一的陶瓷项目。

龙泉市建立了一支掌握精湛核心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在技艺的传承方式上,鼓励家族相传和师带徒的递代传承模式。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龙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龙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对外合作交流中心、龙泉青瓷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管理中心)。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浙江省湖州市传统...
湖笔制作技艺,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03-27 21:43:05
非遗 | 四川省浙江省自贡...
竹纸制作技艺,四川省夹江县、杭州市富阳区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
2024-03-27 21:39:18
非遗 | 浙江省天台县传统...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
2024-03-27 19:24:30
非遗 | 浙江省龙泉市传统...
龙泉宝剑锻制技艺,浙江省龙泉市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2024-03-27 16:16:28
非遗 | 浙江省龙泉市传统...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浙江丽水龙泉市传统制瓷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03-27 13:04:26
中国手工艺术《龙泉青瓷烧制...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浙江丽水龙泉市传统制瓷工艺,龙泉青瓷缘起晋代,北...
2024-03-15 21:40:41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