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中国各地区传统手工《风筝制作技艺》
阿标
2024-03-27 23:34:05
0

风筝制作技艺,山东省潍坊市、江苏省南通市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北京市、天津等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风筝出现于中国东周、西周春秋时期,被称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经过汉、唐,宋、元等朝代的发展有了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

2006年5月20日,山东省潍坊市、江苏省南通市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北京市、天津市的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Ⅷ-88。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北京汉风至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获得“风筝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历史渊源

2

风筝制作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墨子和鲁班以木材制成鸟禽状器械,放之能飞,称为“木鸢”。汉代开始以竹篾扎成鸟禽状骨架,上糊以纸,称为“纸鸢”。后来又在纸鸢上附加竹哨、弓弦,放飞时因风吹而引起哨响弦鸣,声音悦耳,如同鸣筝,故称“风筝”。

在历史上,风筝的用途曾有过多次转换。根据史书记载,风筝的最初功用是用于军事。

到了唐代中期,社会进入了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风筝的功用开始从军事用途转向娱乐,同时由于纸业的发展,风筝的制作材料也由丝绢转而开始使用纸张。风筝逐渐走向民间,类型也丰富起来。

宋代,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当时由于文人的参加,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由于社会上对风筝的需求,制作风筝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职业。

明清时期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并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

潍坊风筝

潍坊风筝兴于明初的杨家埠村。那时,村民已有木版年画的刻印技术,利用每年春天的空余时间,用印年画的纸张、颜料,绘制出各种图案,扎制风筝。开始时仅自娱自乐或馈赠亲朋好友, [1]后逐渐发展为商品。至乾隆年间(1736—1795年),风筝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手工业。

 明代潍坊风筝以板子风筝为主,后逐步形成了以硬翅风筝为主,以长串蜈蚣为最(最长可达三百六十多米)、软翅风筝为巧、筒子风筝为奇的造型系列,内容有人物故事、鸟兽、鱼虫等。

当前,西杨家埠村风筝扎制专业户近百家,风筝品种达三百余种,年产近百万只,主要传承人为杨其信、杨其民、杨连敏、杨乃忠、杨学顺等。

南通风筝

南通板鹞风筝又称“哨口板繇”,南通古称如皋,相传,三国时魏国官兵经常骚扰此地,如皋百姓便用一种叫做“慢口”的葫芦风筝通风报信。

明代,如皋风筝即独树一帜。大如风帆、装有响哨、声震云霄、音若胡笳,是南通板鹞区别于其他地方风筝的主要特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清代以来,如皋风筝蜚声海内外

拉萨风筝

拉萨风筝,清代盛行于藏族上层。十三世达赖喇嘛偏爱风筝,曾为专供风筝和加工筝线的“上哉”加封印章。

以前,拉萨放风筝的时间,有严格的规定,庄稼开镰之前,是不许放风筝的,据说风筝飞上天空,消耗了天神的风,等到青稞扬场脱粒的时候,天神便不会给风了。只要达赖喇嘛或摄政审视,庄稼“可以开镰了!”拉萨的人才可以放飞风筝。按惯例,拉萨第一只风筝,总是从布达拉宫顶上缓缓飞升,接着两只、三只、四只、十只、百只、千只,霎时间铺天盖地,满天都是风筝了。

在拉萨河坝林路和旺堆辛嘎市场一带,有专门制作风筝的艺人和出售风筝的商店。

北京风筝

风筝哈是北京风筝制作世家哈氏家族的简称,其制作风筝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末年。哈氏家族祖籍河北省河间县果子洼村,因祖辈考中武状元进京。后来家道中落,为谋生在北京琉璃厂开设两间铺面专卖风筝。据《琉璃厂小志》记载:“哈记风筝在琉璃厂中间路北仁威观,近数十年以哈记制售之风筝为最著。”从第一代创始人哈国梁到第四代传人哈亦琦,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一直在家族内部传承。

北京扎燕风筝以燕子为造型,具有浓厚的人文内涵,是北京风筝的一个重要流派。清代《南鹞北鸢考工志》等风筝著作为北京扎燕风筝提供了丰富的意象美学,融入了文学特征,深化了其内涵。费保龄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整理《南鹞北鸢考工志》,全面掌握了扎燕风筝制作技艺。1973年,费保龄作品开始在全国各地展出,得到各方面专家的认可,成为北京扎燕风筝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 

北京曹氏风筝工艺是根据清代《南鹞北鸢考工志》所记载的风筝图谱及歌诀在北京传承至当代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总结出43种风筝扎、糊技法,并将工艺流程归纳为扎、糊、绘、放四艺,以风筝作为载体反映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并运用意象美学、拟人化和图案化的表现形式,体现出较高的传统文化价值。

天津风筝

清代光绪十八年(1892年),“魏记”风筝创始人魏元泰在天津鼓楼创立“魏记长清斋扎彩铺”。在七十余载的艺术实践中,魏元泰将木工的打眼扣榫、锡焊工的铜箍连接技艺和天津民间绘画技法相结合并移用在风筝制作上,制出了可拆展、折叠的软翅风筝,从而得到“风筝魏”的称号。风筝魏制作的风筝具有造型多变、彩绘逼真、飞行平稳、特技精湛、便于携带等独特的艺术风格,深为世人所喜。风筝魏制作技艺在魏氏家族内部传承,由魏元泰传至第二代魏慎行,再由魏慎行传给第三代魏永昌、魏永珍,世代相传,谨守不失。

传承保护

1

传承价值

放风筝是中国传统民俗,有益于身体健康,继承风筝制作技艺对于保护民间手工艺,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增进广大群众的健康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北京哈氏风筝是精美的艺术品,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也可为研究民间手工艺和民间美术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历经百余年几代人的传承,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在工艺、绘制等方面均显示出很大的优势,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民俗学和民间工艺史研究的重要对象。

在风筝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与风筝工艺相融合,将神话故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上,从而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文化。

传承现状

因考虑制作成本而忽略了传统的文化内涵,变换了材料,使用尼龙布和炭素钢管,丢失了传统技艺,也失去了潍坊风筝的地方特色。

南通市有风筝爱好者两万余人,艺人千余名(其中雕哨艺人五十余人),主要传承人为王泽君、黄智灵、王德清、顾继荣、高焕文、高郁文、周广泉、郭承毅、高则先、高则菜、陆桂林、陆宝如等。近年来,李港乡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风筝之乡。但健在的“哨口”雕刻大师均年过半百,有的画师已年过花甲,能画会雕者越来越少,且小型的风筝展馆和风筝协会均属民间组织,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拉萨现在一批有造诣的风筝艺人相继去世或年迈古稀,技艺面临失传。

随着时代的演进,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不断改变,放筝的习俗已逐渐淡化,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这项宝贵的民间手工艺也正慢慢被人们所遗忘。当代,北京风筝制作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技艺失传的问题,急需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传承人物

韩福龄,男,1934年9月21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潍坊市申报,项目名称:风筝制作技艺(潍坊风筝)。

魏永珍,女,1943年5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天津市南开区申报,项目名称:风筝制作技艺(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

哈亦琦,男,1954年3月25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市海淀区申报,项目名称:风筝制作技艺(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

费保龄,男,1928年1月30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市东城区申报,项目名称:风筝制作技艺(北京风筝制作技艺)。

魏国秋,男,1961年1月,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天津市南开区申报,项目名称:风筝制作技艺(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

孔令民,男,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市海淀区申报,项目名称:风筝制作技艺(北京风筝制作技艺)。

张效东,男,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潍坊市申报,项目名称:风筝制作技艺(潍坊风筝)。

保护措施

在潍坊市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传承人杨红卫多次走进社区、学校,传播风筝扎制艺术。在她的熏陶下,不少普通市民也从旁观者变成践行者,积极投身到风筝制作技艺的传承中来。

潍坊市通过传承人群培训、技术职称评定、赛事荣誉评选等方式,形成了“技艺大师”“代表性传承人”“从业者”三级传承人梯队。

潍坊市制定《非遗传习所建设管理办法》《非遗传承人考核办法》,对传习所和传承人的传习能力、时间和绩效进行量化追踪考核,实行制度监理。

20世纪80年代末,南通紫光红木雕刻艺术有限公司先后两次投人资金300多万元,利用企业拥有的文化艺术底蕴优势,进行了板鹞风筝制作技艺升级的尝试。1994年5月,投资组建南通第一家专业性“紫光哨口风筝艺术馆”,开辟板鹞风筝制作车间。2003年港闸区政府为配合南通市创建国家级旅游城市,拨出专款5万元用于更新风筝馆的内部设施和户外广告牌制作。2005年4月29日,南通市文化局批准其更名为“南通市板鹞风筝艺术博物馆”。

传承意义

2019年11月12日,入选调整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油纸伞,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
油纸伞作为起源于中国的一种纸制或布制伞,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距今...
2024-04-22 09:31:21
非遗 | 中国广东省、香港...
凉茶,流行于中国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传统技艺,...
2024-03-28 11:42:25
非遗 | 江苏省南通市传统...
彩画多用红、黄、黑色,与蓝天白云形成对比。板鹞上布满数百个大小不一...
2024-03-28 11:37:46
非遗 | 山东省潍坊市传统...
潍坊风筝是山东潍坊传统手工艺珍品,民间传统节日文化习俗,是非物质文...
2024-03-28 11:30:01
非遗 | 中国各地区传统手...
风筝制作技艺,山东省潍坊市、江苏省南通市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北京...
2024-03-27 23:34:05
非遗 | 海南省保亭黎族苗...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海南省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24-03-27 23:08:51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