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传说,浙江省杭州市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杭州西湖传说源远流长,历代文学艺术家利用西湖民间故事材料进行改编再创作,形成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据不完全统计,现存西湖传说约六百三十余个,以白蛇传说、梁祝传说、济公传说、苏东坡传说、岳飞传说、于谦传说等为代表。
2008年6月7日,西湖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I-37。
历史起源
关于“西湖”这个名称,最早开始于唐朝。在唐以前,西湖有武林水、明圣湖、金牛湖、龙川、钱源、钱塘湖、上湖等名称。到了宋朝,苏东坡守杭时,他咏诗赞美西湖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作古代传说中的美人西施,于是,西湖又多了一个“西子湖”的雅号。
西湖自古即是谈情说爱的胜场,与缠绵韵事相关联的桥可举出多处。 譬如断桥,中国四大古典传奇之的《白蛇传》中,许仙与白蛇娘娘相识在此,同舟回城;后又在这里邂逅重逢,言归于好,演绎成《断桥相会》这出许多剧种作为保留剧目的折子戏。 又如西泠桥,古称《苏小小结同心处》。相传南齐歌妓苏小小,富才华,颇自重,一次乘车出游,在白堤上遇到青年才子阮郁,两人一见倾心。苏小小口占一绝云:“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即西泠)松柏下。”迫于时势身世,苏小小终难与阮郁谐秦晋之好,积忧成疾,病殁后葬于西泠桥畔,墓亭就叫“慕才亭”。
发展过程
西湖传说作为民间文学的组成部分,其反映的必然也是西湖周边人们的社会生活。当然,现实生活并不会自然地成为民间传说,而是居住、生活在西湖边的一代一代的人充分发挥想象力,以现实生活为素材,进行艺术再加工,才有了人们现代看到、听到的西湖传说。因此,西湖传说是对西湖周边人们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它所描述的有关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都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与事实完全吻合,而是具有很多创作者主观的夸张、渲染以及幻想的内容。
传承状况
由于受到现代传媒和强势文化的冲击,作为一种口头文学,西湖传说的生存环境大不如前。许多传承人年事已高,其中不少人已相继去世,后继乏人,西湖传说出现生存危机,亟待抢救与保护。
传承人物
西湖传说的传承,是一种群体性、自发性的口头传承,通常没有严格的师徒传承关系。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不时会出现一些讲述故事的能手。他们往往掌握了较多的传说故事,有较强的讲述技巧,在民众中有一定威信。据1987年启动的浙江省全省民间文学普查,大致可以确认的西湖传说的故事传承人有:
陈奶奶,女,1880年生,中山中路保佑坊居民。
汪闻学,男,1899年生,西湖区退休教师。
李雨亭,男,1925年生,西湖风景名胜区龙井村农民。
陈志云,男,1929年生,西湖风景名胜区龙井村农民。
叶剑英,女,1923年生,西湖风景名胜区茅家埠村农民。
郑维淦,男,1922年生,转塘镇龙王沙村农民。
葛庆泉,男,1909年生,龙坞乡龙门坎村农民。
祝荥棠,男,1905年生,西湖风景名胜区玉泉村农民。
王幼庭,男,1918年生,杭州曲艺队曲艺演员。
徐梅萼,男,1912年生,南山街道三台山居民区居民。
包宗德,男,1907年生,抱朴道院道士。
吴智静,男,1929年生,上天竺讲寺法师。
尘空,男,1908年生,上天竺讲寺法师。
袁法炎,男,1929年生,双浦街道小江村农民。
杨乃剑,男,1904年生,南山街道三台山居民区退休教师。
王冕山,男,1912年生,南山街道退休工人。
冯振华,男,1929年生,南山街道文化站干部。
王凤林,男,1924年生,西湖区退休工人。
邵永华,男,1915年生,留下街道东木坞村农民。
汤莲娣,女,1928年生,南山街道居民。
沈荣珍,女,1922年生,南山街道六和塔居民区。
葛小贞,男,1929年生,龙坞乡龙门坎村农民。
姚志德,男,1939年生,双浦街道姚家坞村农民。
沈全根,男,1929年生,双浦街道退休职工。
吴照林,男,1931年生,南山街道大桥居民区居民。
杜福泉,男,1916年生,南山街道三台山居民区退休工人。
岳筱娟,女,1950年生,岳庙工作人员。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杭州图书馆获得西湖传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西湖传说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