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云南省德宏傣族民间文学《达古达楞格莱标》
阿标
2024-03-30 15:52:46
0

《达古达楞格莱标》是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民间文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达古达楞格莱标》是德昂族民间创世神话史诗,流传于中国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市隆阳区潞江坝乡和西南部临沧市镇康、耿马、永德、双江县及缅甸掸邦、佤邦一带。

《达古达楞格莱标》是德昂族迄今发掘、整理并出版的唯一一部创世史诗,德昂语意为“最早的祖先传说”。在德昂语中,“达古”和“达楞”是祖先的称谓(有些文献又称“达楞”、“亚楞”,部分德昂族知名人士和学者倾向后者),“格莱标”就是德昂族祖先们的传说。

2008年6月7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申报的“达古达楞格莱标”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序号:Ⅰ-65。

历史渊源

1

德昂族的文学主要是民间文学,形式多样,主要有神话、传说、史诗、寓言、笑话、诗歌等,大部分是靠口头流传下来的,也有些是利用傣文或用傣文字母拼写本民族语记载下来的。这些相沿既久而记录下来的作品,就形成了“古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达古达楞格莱标》。

《达古达楞格莱标》是德昂族先民植物崇拜(茶神)的自然产物,是“集体创作的部落故事”。约14世纪后,德昂族艺人借用傣族文字对其进行了整理、记录,使这一古老的史诗能够同时用傣文抄本和口传的形式流布传承。

主题思想

2

以民间口头文学形式流传的德昂族茶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是德昂族以茶为万物之源的思想观念的显现。德昂人把茶树当作万物的阿祖、人类的祖先,祖祖辈辈都把茶树视作具有生命、意志和伟大能力的对象而加以崇拜:是茶叶战胜了恶魔,是茶叶撵走了洪水,是茶叶兄妹用他们的皮肉装扮了大地,是茶叶兄妹达楞和亚楞留在人间繁衍了人类。

《达古达楞格莱标》与其他民族的创世史诗不同,情节单纯,始终以万物之源——茶叶为主线,集中地描写了这一人类和大地上万物的始祖如何化育世界、繁衍人类的神迹,并以奇妙的幻想将茶拟人化,独特地提出人类来源于茶树,德昂族是茶树的子孙。

内容分类

全诗共分为九个部分。

第一部分:人的诞生、神的出现及由茶树创造了日月星辰。诗中写道:很古很古的时候大,地上没有人,也没有生物和日月星辰,水和泥搅在一起,土和石头分不清,天地一片混沌,只有风和雷在争斗。风吹出了一个黑乎乎的东西,雷来争夺。打斗中,那东西撕成两半,从中掉出一个人。在风、雷的帮助下,人变得聪明无比,他就是最早的人,也是智慧的神“帕达然”。又在风神、雷神的帮助下,有了茶树为伴,他又用茶树创造了太阳、月亮、星星。

第二部分:茶叶诞生人类。写小茶树不顾帕达然的警告,下定决心要到人间。风撕碎了小茶树的身子,雷电把乌云凿开一道葫芦形的口子,小茶树身上的102片茶叶飘出天门下降,在空中转了三万年,化成102个青年男女。

第三部分:茶树兄妹在人间的磨难。写102个青年男女来到人间,遭受了各种磨难。特别是黑暗、风沙和水神的威胁,在日月星辰的帮助下,渡过了难关。

第四部分:茶树产生了高山、平坝和江河湖海。写地上洪水仍然泛滥,兄妹还是落不到地上,帕达然请风神帮忙。茶叶兄妹驱赶洪水,并把自己的身子和眼泪化为高山、平坝和江河湖海。

第五部分:四色土的来历。写洪水退去,天空明朗,茶叶兄妹高高兴兴落到地上,可白色的雾妖和黄色的毒妖又在横行,他们斗不过两个妖魔。在风神和太阳的帮助下,他们打败了两个妖魔,但红色的火妖和黑色的瘟妖又来报仇,雷神、雨神、星星齐心协力才把妖魔杀死。茶叶兄妹把四个妖魔剁成肉泥,埋在地下,土地就变成了红、白、黄、黑四种颜色。

第六部分:大地植物的来历。写大地一片荒凉,在帕达然的启示下,茶叶兄妹撕碎自己的皮肉撒在地上,茶叶的皮肉一着地就长出一片新绿,大的变成树,小的变成草,肉筋筋变成青藤,大地变得郁郁葱葱了。兄妹们又把自己鲜美的颜色洒给百花,百花盛开争艳斗芳,而自已只留下了素白的颜色。茶叶兄妹们又看见百花开了就谢,不能传宗接代,只有素白的茶花能生出子孙,于是兄妹又请太阳、月亮、风神和雨神帮助,把茶果碾成粉末撒在百花上,从此百花都有了果子繁衍后代。

第七部分:各种动物的来历。写过了九万年,一股黑风把姐妹吹到大空,兄弟跌落地下,想尽办法不能团圆,最后兄弟们用滕子扎成圆圈,才把姐妹套下地,拆散的骨肉又团聚,51对男女结成双。兄妹们又创造各种生物,使大地变得丰富多彩。

第八部分:藤篾箍习俗的来历。写了茶叶兄妹看到大地有了切,便尽情玩耍,其中50个姐姐嫌腰上的藤篾箍碍事,解了下来,结果被风吹到了天空,50个哥哥也在悲痛中死去。只有没有解下腰箍的小妹亚楞留在地上与最小的弟弟达楞在人间繁衍后代。为了让子孙活得更好,亚楞和达楞发明了住房,还驯养了牛、猪、羊和鱼、鹅、鸭。至此,茶叶兄妹创世大业完成。

第九部分:德昂族人民对祖先的缅怀、感恩。写了达楞和亚楞的子孙,为了传颂祖先的恩德,觉得光靠嘴巴不能表达心意,还要用更美更动听的声音,发明了“葫芦笙”“吐良”“口弦”“象脚鼓”“铓”“镲”等乐器。过了九万年之后,达楞和业楞的子孙分成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心肠都一样善良。各个民族都爱喝茶,是对达楞和亚楞的怀念。

艺术特征

《达古达楞格莱标》诗内容充实,情节丰满曲折,扣人心弦,语言优美传神,音韵和谐。诗中还充满了奇特的想象运用了夸张,造成了一种人与超人间交替的意境。可以说,这首虽然不算太长的史诗,却是一幅绚丽多姿的艺术长卷,它成功地创造了一个瑰奇雄伟的美学境界。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云南省沧源佤族民...
云南的西部、西南部和缅甸毗连,临沧市正是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辖1区、...
2024-03-30 16:49:15
非遗 |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
召树屯与喃木诺娜,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
2024-03-30 16:04:55
非遗 |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
召树屯与喃木诺娜,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
2024-03-30 16:04:55
非遗 | 云南省元阳县民间...
哈尼哈吧,中国哈尼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尼哈吧”哈尼语意为...
2024-03-30 16:00:39
非遗 | 云南省德宏傣族民...
《达古达楞格莱标》是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民间文学,是...
2024-03-30 15:52:46
非遗 | 云南省双柏县民间...
彝族史诗,用老彝文记载并广泛流传,该诗描述了彝族传说中万物的起源。...
2024-03-30 15:48:56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