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云南省元阳县民间文学《哈尼哈吧》
阿标
2024-03-30 16:00:39
0

哈尼哈吧,中国哈尼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尼哈吧”哈尼语意为哈尼古歌,是哈尼族社会生活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民间歌谣,是有别于哈尼族山歌、情歌、儿歌等种类的庄重、典雅的一种古老歌唱调式。“哈尼哈吧”涉及哈尼族古代社会的生产劳动、宗教祭典、人文规范、伦理道德、婚嫁丧葬、吃穿用住、文学艺术等,是世世代代以梯田农耕生产生活为核心的哈尼人教化风俗、规范人生的“百科全书”。被誉为“无文字的百科全书”,文化“活化石”。于2008年3月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流传地区

1

“哈尼哈吧”流传于滇南哀牢山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南岸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县以及建水县坡头乡、普雄乡等哈尼族聚居地区。这里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有多高,水有多高,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呈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最适合梯田稻米的生长。这里的哈尼梯田是世界上梯田稻作面积集中连片最大的区域,达80多万亩。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勤劳的哈尼族和当地的其他世居民族用双手创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梯田。作为梯田的首创者之一和最大的发扬者──哈尼族,其梯田耕作历史悠久、耕作面积最广、农耕技术最精深。由于哈尼人的生存发展依赖于梯田的开垦发展,因而梯田也深刻地影响了哈尼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了独特、完整的梯田农耕文化现象。哈尼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农耕生产生活知识的传播完全靠口传心授,“哈尼哈吧”便成为重大节庆活动和朋友聚会场合中传承文化知识的主要方式。

主要内容

2

“哈尼哈吧”涉及哈尼族古代社会的生产劳动、宗教祭典、人文规范、伦理道德、婚嫁丧葬、吃穿用住、文学艺术等,是世世代代以梯田农耕生产生活为核心的哈尼人教化风俗、规范人生的“百科全书”。

以元阳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小和演唱、卢朝贵翻译、史军超与杨叔孔收集整理、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哈尼古歌──窝果策尼果》为例,《窝果策尼果》意为古歌十二调,内容着重叙述哈尼社会各种风俗礼仪、典章制度的源起,分上下篇,上篇主要讲述神的历史,由神的诞生、造天造地、杀牛补天地,人、庄稼、牲畜的来源、雷神降火、采集狩猎、开田种谷、安寨定居、洪水放滥、塔婆编牛、遮天树王、年轮树组成十二章;下篇讲的是人的历史,由头人、贝玛、工匠,祭寨神、十二月风俗歌、嫁姑娘讨媳妇、丧葬的起源、说唱歌舞的起源、翻年歌、祝福歌组成十二篇。十二篇内容可分可合,可通篇演唱,也可独立演唱,根据当时的仪典场合选择相宜的内容章节而定。从演唱的场合看,哈尼哈吧主要在祭祀、节日、婚丧、起房盖屋等隆重场合的酒席间由民间高手来演唱,表达节日祝贺、吉祥如意的心愿;从演唱的内容来看,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歌手可以连续演唱几天几夜。从演唱的特点来看,在隆重的场合因事而歌,摆酒吟唱,向亲朋好友、村寨百姓传递古老的规矩和道理,或美好祝福。演唱方式由一人主唱,众人伴唱,或一问一答,二人对唱而众人和声;若遇重大年节,可以完整演唱十二调主要内容,一位歌手难担大任,须数位歌手联袂演唱。

从21世纪初收集整理的“哈尼哈吧”资料来看,哈尼古歌《窝果策尼果》、《哈尼阿培聪坡坡》、《十二奴局》、《木地米地》成为是“哈尼哈吧”的经典代表作。

主要特征

从体裁、歌节划分和特性衬词以及唱词本身等方面来看,有以下特点:一是长篇古歌与自由的即兴短歌兼而有之;二是在长篇节律的相对稳定之中,有歌节划分的相对随意性;三是在长歌叙事的连续性中有歌节唱段的相对独立性;四是在特殊衬词的专一性中,有衬词使用的灵活性;五是在口语话的唱词和长短不一的句式中,有音节的自由对偶和大致压韵;六是在一位歌手吟唱的主体性中,有两位、三位甚至多位歌手轮唱、对唱的自由性。从内容来看,内容十分丰富,融会历史,展现了哈尼族社会的生产劳动、宗教祭典、人文规范、婚嫁丧葬、吃穿用住、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堪称哈尼族社会教化风俗、规范人生的无文字记载、口语传承的百科全书。从“哈尼哈吧”语言方面来看,语言古拙而蕴藉,想象超迈而自然,意境奇伟而深邃,折射出哈尼族伟大雄浑的襟怀,高远卓越的人生追求、改天换地的伟力,是人类口传文学的经典大作。从歌调方面来看,旋律时而低沉、浑厚,时而高亢、激越,展示出“哈尼哈吧”雄浑古朴、庄重、典雅的艺术魅力。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云南省沧源佤族民...
云南的西部、西南部和缅甸毗连,临沧市正是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辖1区、...
2024-03-30 16:49:15
非遗 |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
召树屯与喃木诺娜,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
2024-03-30 16:04:55
非遗 |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
召树屯与喃木诺娜,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
2024-03-30 16:04:55
非遗 | 云南省元阳县民间...
哈尼哈吧,中国哈尼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尼哈吧”哈尼语意为...
2024-03-30 16:00:39
非遗 | 云南省德宏傣族民...
《达古达楞格莱标》是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民间文学,是...
2024-03-30 15:52:46
非遗 | 云南省双柏县民间...
彝族史诗,用老彝文记载并广泛流传,该诗描述了彝族传说中万物的起源。...
2024-03-30 15:48:56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