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安徽省六安市传统音乐《大别山民歌》
阿标
2024-03-30 19:53:47
0

大别山民歌,流行于安徽省六安市地区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大别山民歌由上古时期的部落民谣发展演变而来,其曲调高亢洒脱,颇能体现出山歌的粗犷与豪放之感,同时还吸收了淮河流域的小调、秧歌等婉转悠扬的曲调,使得旋律高低错落起伏有致。

2008年6月7日,安徽省六安市申报的“大别山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77。

历史渊源

2

大别山民歌音乐与六安悠久的历史密不可分,它由上古时期的部落民谣发展演变而来。

大别山地处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交汇地带,具有独特的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正是由于这一特殊的文化区位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使大别山区的民风民俗及民间音乐艺术都带有汉、吴、荆楚的风韵,形成了三种风格共存互动与兼容并蓄的特点。这里的民间音乐既有中原的厚重,也有吴越的清秀,同时兼具荆楚的浪漫,形成了大量的反映社会历史和民风民俗的民间歌曲。

大别山地区盛产水稻、茶叶、板栗、药材、牛羊、鱼虾等农副产品,因此产生了大量的车水歌、薅秧歌、插秧歌、采茶歌、山歌、灯歌等民歌。曳鞭耕田、悠然放牧时唱的“慢赶牛”,上山打柴、赶脚行路时唱的“挣颈红”,传递讯息、引吭高歌的“隔山应”等等。大别山地势较高,南北两侧水系较为发达,南侧注入长江的主要河流有大悟河、滠水、潜水等;北侧流入淮河的主要河流有竹竿河、潢河、灌河、史河等,众多的河流和丰富的水资源,使大别山区形成众多的行船号子、架包号子、捕鱼号子、赶鸭号子等与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相适应的民间歌曲。

大别山是革命老区,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由于这一历史原因,这里产生了大量的红色新民歌。革命时代,为了更好地宣传革命思想、鼓舞革命士气,在军民和党组织的倡导下,很多基于大别山民歌发展起来的革命歌曲诞生了。很多革命领导人都曾经将革命宣传内容和大别山民歌结合在一起,动员群众在革命斗争中贡献力量,大别山民歌中的革命歌曲也开始渐渐发展起来。如闻名全国的红色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即产生于此,并伴随着红军长征的脚步播撒到全国各地。另外诸如《送郎当红军》《新打六望》《民族革命歌》《新十恨》《打倒反动派》《红军歌》《茶妹子》等新民歌,也都深深地打上了革命战争的历史烙印。

基本特征

1

曲调

大别山民歌在音阶方面以七声音阶为主,旋律跳进较多,四度、五度、七度、八度的大跳都屡见不鲜,多闪板起唱,音乐风格粗犷、铿锵有力;大别山南边的是浪漫华丽的荆楚文化,其民歌在音阶方面以五声、六声音阶常见,同时常用#5作为风格音出现,常用最简单的素材创造出最动听的音调,代表就是该区域的民歌“三声腔”,旋律级进多跳进少,常以顶板起唱而腰逗词起唱于头眼的唱腔形式,音乐风格刚柔相济;位于大别山东边的吴越文化,五声音阶的民歌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旋律以级进为主要形式,几乎都是顶板起唱,闪板起唱十分罕见,音乐风格清新优美、婉转动听。由于大别山地处于这三种文化的边缘交汇地带,该区域的民间歌曲不可避免的受到三种文化的影响,除拥有自身民间音乐的本质属性以外,历史上长期的文化融合,使大别山民歌更具特色。这些特色表现在:音阶方面,五声、六声、七声音阶兼而有之;旋法方面,跳进级进兼而有之;起唱方式,顶板、闪板起唱兼而有之;音乐风格方面,既有引吭高歌、铿锵有力的唱腔,也有低回婉转、轻声曼唱的抒情音调,还有充满无限想象的浪漫乐思。

结构特征

大别山民歌曲式结构大多短小,最为常见的是一段式结构。歌词结构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七言五句体山歌,一首山歌为五句,每句有七字,最后一句是点睛之句,也是整首山歌的中心句。

民歌中衬字没有确切的涵义,仅用以渲染气氛或是增强歌曲的口语化及通俗化,在歌曲中类似于陪衬的位置,因此称为衬字。它不受词曲的束缚,可以尽情地抒发情感,衬字的运用是大别山民歌的显著特色之一。在内容上,它有助于充实歌曲内涵,丰富音乐的形象性;在形式上,可以让歌谣更具有节奏感,突破了形式的限制,避免平铺直叙的沉闷;在结构上,有些衬字的使用具有连接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演唱形式

大别山民歌的演唱形式也很丰富,主要有单唱、对唱,还有一领众唱等。其中单唱是指采用清唱的演唱形式,大多是在山上独自吟唱;对唱即一唱一回,男女情歌对唱较为常见。对唱的内容之间需要有一定联系,有一定的对称关系;而一领众唱的形式演唱者最多,常用于“洞房歌”、“打夯歌”和“建梁歌”等。

大别山民歌还有一种特殊唱法,以大别山民歌《对山歌》为例,“你知汉口(欧 欧 欧)几条街……”用手指点喉咙发出颤音。也有一些高腔山歌中间加入吟诵,突出演唱歌词,如六安民歌《铁打的心肠也软了》。

传承保护

1

传承价值

皖西大别山民歌在发展中汲取了通过水路传来的其他不同形式民歌的艺术因素,同时又不失自身的山歌特色。它通过历代不断的传唱记录了一些社会发展的历史印迹和地方民众的生活状况,具有较高的社会历史与民间艺术研究价值。

大别山民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悠久的人文历史,并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别山民歌表现在文学价值上是民歌的传统品格之显影,无论是个人、集体或是宏观视角下的民歌内容,它都将大别山区的传统内蕴发展到了极致,进而延伸出更广泛而深刻的社会价值。研究大别山民歌的文学价值不仅对理论研究有重要意义,对实践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亦有重要价值。

传承人物

余述凡,男,汉族,安徽省六安市人。2008年6月,余述凡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该人物所申报的项目名称为:大别山民歌。

保护措施

20世纪20年代,皖西籍作家台静农先生搜集整理出六百首皖西民歌,之后又有专业人士先后深入大别山区收集整理民间音乐,前后相加,整理出的民间歌谣大概有1700首左右,绝大部分收录在《六安歌谣集成》。

2013年11月,经过六安市委、市政府2年多的搜集调查编撰,《大别山民歌精选》正式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兼具资料性、学术性、艺术性,是迄今第一本专门收录大别山民歌的正式出版物,为大别山民歌的进一步保护、传承、研究、推广奠定了基础。

2014年,《大别山民歌》走进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六安市职业技术学院将大别山民歌作为学校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立了非遗传承基地;六安市文化部门还与六安市老年大学合作,为其提供必要设备和师资,开办了大别山民歌班,组建演唱队,将大别山民歌的演唱常态化;在六安市的部分小学里,民歌也在传唱。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六安市文艺创作研究室获得“大别山民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大别山民歌》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为六安市文化馆(六安市文艺创作研究室)。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安徽省休宁县传统...
齐云山道场音乐是一种流传于安徽省的传统宗教音乐。休宁县齐云山道教文...
2024-03-31 23:17:29
非遗 | 安徽省黄山市传统...
徽州民歌,安徽省徽州地区的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24-03-30 20:00:42
非遗 | 安徽省六安市传统...
大别山民歌,流行于安徽省六安市地区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03-30 19:53:47
非遗 | 安徽省五河县传统...
五河民歌是流传于安徽省五河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国家级非...
2024-03-30 19:50:41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