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音乐《爬山调》
阿标
2024-03-30 21:40:40
0

爬山调,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的一种传统短调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爬山歌的产生时间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当时大量招集晋、冀、陕、豫等地的汉民。咸丰年间,连年的灾荒与战乱促使大批山西、陕西等地的汉民迁徙到大青山一带安家落户。移民们将各自家乡的民歌带到内蒙,通过长期的交流碰撞,最终形成了融合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民歌特点,吸收蒙古民族音乐元素形成的爬山调。它以质朴的汉语方言土语和蒙古长调的音乐元素为基础风格,创作过程具有集体性,属于口头传唱,所以它有变易性,流传当地且久唱不衰。

2008年6月7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乌拉特前旗申报的爬山调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项目编号:Ⅱ-91。

历史渊源

1

爬山调有着悠久的历史,数百年来,主要传唱于山梁沟壑、农家大田或道路村舍。歌者或为羊倌,或为车倌、或为田间农人和村姑。

到了清代中期,即乾隆、嘉庆时期,晋、冀、陕、鲁、豫等地来此垦植的汉民所带来的中原文化与当地驻牧民众的少数民族文化发生碰撞、交流,形成互补,继而在大青山至河套一带实现了民族文化融合。产生了新的文艺表现形式,而爬山调便是这文化新形式的代表之一。

基本特征

2

歌唱题材

爬山调所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内容丰富。从自然景物到社会现象从演唱者的劳动随想到思想感情的喜怒哀乐,笑骂褒贬,插科打诨,皆能成颂。有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有控诉封建礼教、包办婚姻的,有对自由恋爱的追求,有对新生活的向往,如泣如诉,感人肺腑。而反映军民鱼水情,歌颂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的则显得热情洋溢,感慨激昂。

民歌种类

爬山调流行于大青山南北和河套地区,因而有前山调、后山调和河套调之分。河套调传唱于巴彦淖尔市河套川一带,前山调传唱于土默川一带,而后山调,则流行于大青山北麓的武川县一带。在平原地区传唱的河套调、土默川调等节奏较为匀称,音调平和柔美,旋律起伏较小;在山区传唱的后山调等节奏自由多变,音调高亢奔放,旋律跳进多,起伏大。

表演形式

传统的爬山调多为一人演唱,男女老少皆宜,春秋之季尤甚,没有伴奏乐器。解放后,爬山调被搬上了文艺舞台,才加入了以枚(即笛子)为主的伴奏乐器和适当的表演动作。20世纪80年代,舞台演唱爬山调时还加入了电子琴及架子鼓等伴奏乐器。关于爬山调的演唱,最值得称道的是演唱者的即兴性。可以说是想到什么唱什么,看到什么唱什么,走到哪儿唱到哪儿,而且所唱的内容还要合辙对称,上口押韵,许多即兴编创的歌词,久唱不衰。

艺术特点

1、淳朴的民族本色。爬山调的唱词短小精悍,活泼自如,多为上下句结构(个别也有四句的)有的上句“虚”下句“实”,有的则上句“实”下句“虚”。虚句多用自然物作比,实句则直抒情怀。语言多用乡土重叠词,显得格外亲切生动,再通过对照和烘托,形成鲜明的艺术形象。

2、质朴的口语。将日常的口头用语,当地的方言直接演唱并创作到爬山歌曲当中,这也是其它派类的音乐体系所无法涉及的一种特殊领域。

3、浓烈的感情色彩。直抒胸臆,直吐真情,表达直白通畅而干脆。

4、和谐音乐美。无论是表达如泣如诉的苦难生活,还是演绎亘古不变的爱情故事,都节奏明快,合辙押韵。同时,随着内容的转换而换韵,最常见的是两句一韵(“言前韵”“怀来韵”“江阳韵”)。有时在原有的节奏基础上插入“垛板”或转为长调,更为爬山歌自身的风格形成锦上添花。

5、寓意深刻,比兴得法。前者为“比”,后者为“兴”,承上启下,承前启后,这样的方式更准确地传情达意,具有艺术感染力。

爬山调的代表作有:《阳婆里抱柴瞭哥哥》《割莜麦》《想老子》《毛主席过来久了俺们的命》《就爱唱个爬山调》《咱二人多会儿结成亲》。

传承保护

3

传承价值

爬山调是三百年走西口文化的智慧结晶,由于爬山调是方言传唱,流传的地域范围因此受限。此外能传唱爬山调的老艺人先后谢世,爬山调传承面青黄不接,亟待保护。

传承人物

马成士,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项目名称:爬山调目,序号:05-2102,申报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

保护措施

2017年12月5日,在武川县的一家KTV里,非物质文化遗产爬山调传承人武三军向爱好者传授爬山调。 

2019年,武川县文化馆举办第一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爬山调”传承人培训班。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武川县文化馆、乌拉特前旗文化馆获得“爬山调”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爬山调”项目保护单位武川县文化馆、乌拉特前旗文化馆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内蒙古、黑龙江省...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
2024-03-31 16:41:18
非遗 |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
达斡尔族民歌(达斡尔扎恩达勒),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
2024-03-31 16:35:26
非遗 |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
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族赞达仁),主要流传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传...
2024-03-31 16:35:03
非遗 |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
“扎恩达勒格”是鄂温克族山歌和小调类歌曲的总称。自由舒展的曲调充满...
2024-03-31 13:57:59
非遗 |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
鄂温克族民歌优美动听,风格独特,人们即景生情,即兴填词吟唱。牧歌和...
2024-03-31 13:54:37
非遗 |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
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
2024-03-31 13:39:33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