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山东省长岛县传统音乐《长岛渔号》
阿标
2024-03-31 11:09:04
0

长岛渔号是一种山东省的传统民歌。起源于长岛县渔业区的砣矶岛,距今己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风帆时代渔民创造的一支闯海的歌。具有号词简单,语调粗犷,情绪豪放,领和严谨,乡土气息浓郁等特点。是一曲原汁原味,沾着海风海浪,带着鱼腥气息的闯海之歌。

起源

2

“长岛渔号”源于长岛县渔业区的砣矶岛,距今己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风帆时代渔民创造的一支闯海的歌。早在清末民初,砣矶岛上的大风船达300多只,是一支海上生产的劲旅。这些大风船,系母船带子船,常年活动在烟威、莱州、渤海湾和辽东湾一带渔场。因此,长岛的渔民号子波及到整个渤海和北黄海沿岸。北至丹东、大连、营口、长海县,西至天津、塘沽,南至蓬莱、莱州、龙口。东至烟台、威海、韩国一带。  那时,一只大风船多为18人操作,帆船的动力全靠风力和人力,于是,以吆喝、呐喊和领唱、合唱为主要形式的“长岛渔号”,遂成为统一步调、协调动作、指挥生产的“渔令歌”。“上网号”、“拾锚号”、“竖桅号”、“掌篷号”,节奏铿锵有力,曲调苍劲浑厚,气吞山河。领者,胸有成竹,气宇轩昂;和者,齐心协力,众志成城。这一领一和,一呼一应,音程八度大跳。和者的句头紧咬着领者的句尾,尤如巨龙闹海,大有力挽狂澜和排山倒海之势。“渔号”的领者,俗称号头。是个富有经验的闯海者。领号,有轻有重,有长有短,或间歇,或急促,要与劳动相吻合;合号,视渔令为军令,应合的句头紧咬着领号的句尾,要严格地配合领号的腔调、情绪,要合得及时,答的协调。于是,渔号便得到充实和发展。

特点介绍

1

“长岛渔号”,号词简单,语调粗犷,情绪豪放,领和严谨,乡土气息浓郁。由于大风船在捕捞作业中,或是与风险抗争,或是不惜时机地追赶渔群,其劳作是紧张而激烈的,所以呼喊的情绪具有一往无前的冲动力,渔号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渔号的音乐表现特点受劳动强度的制约。“发财号”轻慢悠扬,柔中有刚,它伴随着动作、环境、心绪,曲调欢快、平和,象一曲带着海鲜味的“信天游”。在捕捞机械化以前,木帆船有风靠篷,无风全凭摇橹。每当风暴来临或追赶渔群的关键时刻,4人或8人同摇一张大橹,“摇橹号”显得更加急促,节奏加快。渔民裸露的脊梁,粗壮的胳膊,有力的手腕和腿上暴起的青筋,全神贯注的眼神,全被渔号调度在力系千钧的绠绳和拨水推浪的橹杠上,使人感到渔号的聚集力、向心力和权威的号召力。充分表现了崇尚团结、不畏艰险的强大群体力量,彰显出渔民同舟共济、征服自然的大无畏精神。在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岁月里,渔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沿海地区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长岛渔号”,是一曲原汁原味,沾着海风海浪,带着鱼腥气息的闯海之歌。在海洋民俗文化中,独树一帜。渔号一旦叫起,它能令“多心眼”想到一起,令“八股绳”拧到一块,在险情当头、时间紧迫和重负荷压顶的情况下,产生以一顶十的降龙伏虎之威。作为海洋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它的基本特征是其它曲艺、说唱形式不可取代的。这种无形的文物,粗味、野味、原味浓重,领唱合唱与动作协调,凝聚力、向心力和权威的号召力强,是其它船江号子无法比拟的。这种曲调,对补充完善中国音乐史,忠实记录风帆时代的闯海史实,均有谘质、教化和存史的作用。

保护工作

3

2008年1月,《长岛渔号》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正在中国文化网公示。

《长岛渔号》是千百年来长岛渔民在闯海打渔的劳作中形成的一种为劳动鼓劲的歌,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是长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9月《长岛渔号》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并代表山东省参加象山全国渔歌《号子》邀请赛,荣获表演、作品二等奖。2007年6月《长岛渔号》参加了烟台市政府组织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览和文艺展演,获得优秀组织奖和优秀表演奖。2006年11月《长岛渔号》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4月《长岛渔号》开始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7月长岛县文化局成立后,非常重视《长岛渔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多方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单位对接、沟通,做了大量争取工作,使《长岛渔号》得以顺利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长岛综合试验区文化文物服务中心获得“长岛渔号”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渔家号子"不仅是我们长岛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笔宝贵财富,而且也是我们长岛的旅游资源。”长岛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忠波这样告诉记者。

喊渔号唱旅游,在长岛人的生活里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是一个时尚,还派生出了专为游客唱渔号的“渔爸爸”、“渔妈妈”演出队。正因为长岛人嗜好喊渔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长岛渔号在旅游市场就产生了一种令人难以想象的神奇力量,成了招引客源的一大“吸盘”,每年有北京、河北、河南、江苏等省的近百万游客涌进长岛。

从上世纪90年代起,长岛就把海岛旅游业作为一大经济“渔号”高声喊唱。使其联带载体“渔家乐”旅游项目风风火火。岛上从事旅游相关产业经营的人员占人口量的四分之一,仅搞“渔家乐”家庭旅游的就有700个渔户。到了夏季,长岛便成了游人熙攘的海洋,数千辆游车在街头摆起了长蛇阵,渔村夜晚灯红笙歌,豪爽含情的渔号子不绝于耳,其情其景,让人叹为观止。

长岛人这般起劲地喊着旅游“号子”,目的是为了打出心中这张“底牌”,以锻成县域经济支撑点,拓出渔民增收新渠道。如今,长岛人用喊渔号的激情把旅游文章越做越大,走进长岛渔村,你会发现这里的渔民不再专门从事传统的渔养业,“小渔村海鲜楼”、“老渔民饺子馆”、“渔家小吃铺”等鳞次栉比,出自渔家加工的天然海米、鱼干、蟹酱、海菜包子、咸鱼玉米饼等成了游客的抢手货,经营“渔家乐”的渔户每年渔闲时节可赚得户均2万元的实惠。旅游业已成为全县三大产业之一,直接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景区门票收入占财政收入的30%多,拉动三产增值4亿多元,并借助旅游带来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每年外销水产品20多万吨。

说到长岛“渔家号子”的继承与发展,宋卫绪充满信心:“渔号子”如今已是长岛旅游的代名词,我们长岛人必须要唱大唱活唱实。下步,我们将在砣矶岛修建大风船历史博物馆,组织好展览和渔号演出。建立“长岛渔号”文化生态保护村,对渔号演唱艺人进行重点保护。另外,还要搞好文化广场空间和大型文艺演出及对外文化活动,供人们一睹“长岛渔号”这一原生态的原始风貌,并领略其独特魅力。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非遗 | 山东省东阿县传统...
梵呗,源鱼山,(ē)阿音缘东(ē)阿”。 [13]梵呗始创鱼山,又...
2024-03-31 22:39:25
非遗 | 山东省菏泽市传统...
古筝艺术(山东古筝乐),流传于山东省菏泽市与聊城市的传统音乐,是国...
2024-03-31 18:16:48
非遗 | 山东省郯城县传统...
鲁南五大调又称郯马调、郯马五大调,是以活跃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以郯...
2024-03-31 13:11:42
非遗 | 山东省长岛县传统...
长岛渔号是一种山东省的传统民歌。起源于长岛县渔业区的砣矶岛,距今己...
2024-03-31 11:09:04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