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艺术(山东古筝乐),流传于山东省菏泽市与聊城市的传统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古筝艺术(山东古筝乐)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华丽柔美、刚劲明亮的艺术特征。它按形式风格可分为两个类别:一是古典乐曲,俗称“大板筝曲”,采用“八板体”的曲式结构,音调典雅、结构严谨、节奏鲜明,大都具有鲜明的主题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二是小板筝曲,系近代根据地方说唱和民间小调改编而成,结构精练简洁,节奏富于变化,旋律优美柔和,主要流行于菏泽地区。
2008年6月7日,山东省菏泽市申报的古筝艺术(山东古筝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项目编号Ⅱ-120。
山东古筝乐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西汉时期当地民间就有《汉宫秋月》《隐公自叹》等筝曲。汉魏时期诗人曹植在任鄄城王时,根据当时鄄城带古筝艺术盛行的景象,写下了“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如神”的诗句。唐玄宗时,相传有一梨园艺女走出宫廷,在郓城一带落户,编创了《美女思乡》《鸿雁捎书》等筝曲。至明代,筝在鲁西南广为流行,演奏技艺也随之得到了较大发展。入清以后,筝乐已成为菏泽等地群众生活的一部分,民间一时流传着“城内大户多有瑟,城外村村都有筝”的说法。
演奏题材
山东古筝乐在内容上可分为写情、写景两大类。写情的乐曲,多取材于人民大众所熟悉的历史故事,情绪悲愤、哀怨、伤感,速度缓慢;写景的乐曲,多描写祖国山河壮丽及大自然的多彩多姿,曲调明朗,悦耳动听。
表演形式
山东古筝乐在演奏形式上分独奏、合奏、伴奏三种。合奏是一种弦乐合奏,所用乐器基本上有筝、扬琴、琵琶、如意勾(一种弓弦乐器)四种,有时加进软弓胡、坠胡、拍板、梆子等。伴奏,主要出现在“山东琴书”的伴奏当中,它在和扬琴、坠胡、软弓胡等组织的乐队中,起着跟腔送韵,加花变奏的作用,使说唱更为柔美华彩。近代,人们还把筝引进到“两夹弦”“梆子”“柳子”等地方戏曲的伴奏中,使它起到富有表现力的作用。
艺术特色
1、山东古筝乐艺术内容丰富,雅俗共赏,演奏音色纯正、妙趣横生,曲调古朴典雅、韵味隽永,流派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郁。
2、山东古筝乐受到当地语言、民间音乐及人们性格的影响具有高亢豪放的阳刚之气,并兼有含蓄细腻的韵味。
3、山东古筝乐具有一大批群众喜爱的曲目,而且有从民歌小调移植来的表现普通阶层人的新曲。悲愤哀怨,曲调深沉激昂,极善于表现人物的忧伤之情。
4、山东古筝乐具有六十八板的结构特点,曲式结构具有短小紧凑、精炼集中、句读分明、对称呼应的特点。展示出完整的音乐构想,富有特性的音调,刻画出鲜明的音乐形象。
5、山东古筝乐多短小精悍之作,弹奏起来一气呵成,注重气的贯穿,音断气连,富有生机与活力,具有朴实纯正的韵味。
6、山东古筝乐常用游吟和慢滑、急颤相结合,奏出悠长连绵的拖腔乐句。这种长句在一首乐曲中还往往以移位、问答等形式反复出现,激昂处如引吭长啸,声振林木,悲切处似呜咽微吟,哀转不绝,为山东筝派的一大特色。
代表作品
山东古筝乐的代表作有:《汉宫秋月》《隐公自叹》《高山流水》《凤翔歌》《天下同》《鸿雁捎书》《竹林秋月》《美女思乡》。
传承价值
山东古筝乐与菏泽等地的发展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鲁西南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由于传统文化的失落和变异,古筝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加之一些古筝演奏家相继谢世,许多优秀的传统曲目和演奏技艺未能及时得到传承,导致古筝艺术(山东古筝乐)濒于衰亡境地,急需抢救。
传承人物
赵登山,男,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项目名称:古筝艺术(古筝艺术(山东古筝乐)),序号:03-0879,申报地区:山东省菏泽市。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菏泽市文化馆获得“古筝艺术(山东古筝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古筝艺术(山东古筝乐)”项目保护单位菏泽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