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山西省阳高县传统音乐《恒山道乐》
阿标
2024-03-31 23:11:42
0

恒山道乐是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的传统宗教音乐。 恒山位于山西省北部,是五岳中的北岳。其主峰在浑源县境东南,海拨2016米。恒山周边地域中,佛道古迹甚多,如大同云冈石窟、善化寺、上下华严寺、天镇慈云寺、灵丘觉山寺、阳高云林寺,应县佛宫寺(木塔在此)、浑源悬空寺等。千百年来,在其浓烈的宗教气氛与环境中,产生并发展了一种具有中国地方音乐特点的道教音乐——恒山道教音乐(简称恒山道乐)。

内容

1

基本内容

恒山道乐的基本内容有赞叹、器乐曲、工尺谱、宫律调系统等几个部分。赞叹,是经文的唱诵,也是道乐中的声乐部分;器乐曲,是道乐中的器乐演奏部分,有“套曲”和“支曲”之分;工尺谱,明洪武七年(1374)后,道乐采用传统的工尺记谱法记谱,恒山道乐亦沿用此谱至今;宫、律、调系统,恒山道乐使用传统的五调、十律和四韵十二宫六十调,是古代中国民间音乐的活化石。

乐器法器

恒山道乐的乐器和法器自成体系。吹奏乐器有管子(包括低音大管、管子、对管)、笙、竹笛(俗称“梅”)等;打击乐器有鼓、铦子、铛子、大铙、大钹、云锣等;法器有木鱼、铜磬、法螺、法铃等。

套曲

恒山道乐的套曲保存相当完整,“赞叹”套曲曲目有“一盏灯”、“十灭罪”、“瑜珈经”(十报恩)、“永皈依”、“种种无名”、“三代赞”、“四字真言”等;器乐套曲有“普安咒”、“要账”、“水红花”、“大走马”、“驻马亭”、“骂渔郎”等;打击乐套曲有“天下通”等,“支曲”主要是保存在清光绪《神曲全部》抄本中的“将军令”、“太平年”、“粉红莲”、“棉达絮”、“柳摇金”、“银纽丝”、“醉太平”、“浪淘沙”等89首。

传承

恒山道乐的传承方式以口传心授为主。代表人物为阳高县李氏家族(正一道应门士),祖上六代设堂,至今已传至第八代。

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阳高县文化馆获得“恒山道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发展历史

2

恒山道教源于道教中的“北天师道”。东汉顺帝时,张陵创“五斗米道”(因奉道者须出五斗米,或因其崇拜五方星斗而名),张陵自称太上老君降命其为天师,故亦称天师道。其孙张鲁曾雄踞巴郡、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统治近30年(约公元185—215年)。南北朝时,寇谦之自称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创立新天师道,后称北天师道。陆修静创立较为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后称南天师道。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其他道教派别合流,元代后统称“正一道”。

恒山道教建立于北魏,在斋醮法事仪式中制定了“诵戒新法”和“乐章”,已经有了唱诵经典和部分器乐演奏的结构,被认为是恒山道乐的发端。所谓斋醮,是道教针对水灾、旱灾、虫灾、雷击、瘟疫、伤病、死亡、延寿等事举行的法事活动,并根据法事情节需要,组合串连各种颂、赞、步虚、偈等道曲,音乐也随之变化。斋醮仪式中使用了很多赞颂词章和祭祀音乐,其中包含了不少文学和音乐资料。唐宋以后,恒山道乐与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相结合,成为固定的法事仪式在斋醮活动中被传承下来。明代以后,道教转衰,但斋醮仍在民间流行,并吸收了民间十番锣鼓音乐,内容相当丰富。

影响因素

3

恒山道乐自北魏形成至今已历一千五百多年,它保留着大量古代乐曲,是道教与民间音乐相合的历史产物,反映了道教的艺术表现形态与美学追求。其宫调系统中五调和传统十律的存在,为研究我国古代音乐的谱、律、调提供了活的资料。其“套曲”严格按谱依板演奏以敬神,“支曲”尽情演奏即兴发挥以娱人,庄重典雅与激情活泼两种风格辅佐融洽的特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恒山道乐溶入农村岁时节日和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对于丰富当地人们的文化生活、创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恒山道乐在山西大同地区历代相沿不绝,其“道情”音乐在上世经50年代经过发掘整理,已发展成为晋北一个独特的地方剧种。

恒山道乐的现代掌门人阳高县李满山继承和发扬前辈事业,在保留传统曲目、改造演奏技法方面颇有建树。但老乐手年事已高,新乐手难以为继,恒山道乐已面临失传的危险。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江苏省无锡市传统...
据史料记载,道教传入无锡已有一千四百余年,。无锡道教音乐发端于古代...
2024-03-31 23:14:42
非遗 | 上海市道教协会传...
上海道教音乐是一个各乐种成分相互融汇、并具有江南地区独特的音乐风格...
2024-03-31 23:12:20
非遗 | 山西省阳高县传统...
恒山道乐是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的传统宗教音乐。 恒山位于山西省北部,...
2024-03-31 23:11:42
非遗 | 山西省太原市传统...
太原锣鼓是流行在山西太原和晋中一带的一种地方传统锣鼓音乐,经常散见...
2024-03-31 19:54:22
音乐非遗文化《苏州玄妙观道...
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是苏州道教音乐的代表,属于正一派道乐,历史可追溯...
2024-03-17 20:02:55

热门资讯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
非遗 | 中国传统舞蹈《南丰傩... 南丰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历经漫岁月,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演变而成的传统民...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湖北省秭归县民间文学... 屈原传说,湖北省秭归县地方民间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屈原传说经国务院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