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流行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是苏州道教音乐的代表,属于正一派道乐,历史可追溯至西晋,它继承了古代音乐的传统,吸取了庙堂音乐等成分,还受到堂名音乐、江南丝竹、昆曲、吴歌等吴地音乐艺术形式的影响,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与斋醮法事的演道过程是浑为一体的整体艺术,包括器乐和声乐两大部分。
2006年5月20日,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68。
汉魏时期,道教初创,吴郡一带即有活动,随后建成大量道教宫观,苏州成为道教活动历史悠久而兴盛的地区。玄妙观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年),是正一派在江南的重要宫观,被称为“正一丛林”。
吴地民间的原始宗教和荆楚巫俗,对苏州道教音乐都有很大的影响。至南北朝,寇谦之道士为使道教“取悦于上,近俗于众”,创制《云中音诵》,将经文改写为韵文,将直颂改变为音诵,开始有了比较规范的音乐化的韵腔和器乐伴奏。
明代,正一派进入鼎盛时期,它重斋醮,近民俗,正一派斋醮音乐随之产生。它既继承古代“巫以歌舞降神”的传统,又吸取了庙堂仪典、民族祀礼音乐的成分,逐渐形成了以表达神仙信仰为主的的宗教音乐,而玄妙观的“文班”更以擅长音乐著称。
明末清初,玄妙观道士施亮生真人辑成《斋天》《忏悔》《全表》《全符》《施食》等科书。清嘉庆四年(1799年),吴县道士曹希圣根据吴县道士吾定庵所辑曲本重订了《钧天妙乐》(俗称“曹谱”)。这些科书成为玄妙观从事斋醮法事音乐的规范。
清末民初,苏州道教趋于衰落,玄妙观的一些宫宇开始出租,部分道士改行谋生,但道教音乐在民众中的影响仍相当广泛和深入。
20世纪20年代后,苏州道教音乐活动逐渐衰微,“文化大革命”期间更是完全停顿。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州道教音乐开始复苏并有一定的市场,玄妙观恢复了日常功课和某些经忏醮坛法事,但醮事仪式的水平在表演内容、规模、时间、技巧等方面都难以企及历史水平。
传承价值
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它结构完整、对比强烈、表现力丰富,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影响。
艺术价值
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的演奏(唱)与科仪过程是一个整体艺术。法事以其功能之不同分“清事”(对象是神仙和道家本身,如祈福禳灾、祝国迎祥、庆寿谢恩等)和“亡事”(对象是鬼魂及世人,如超度亡灵、摄召魂魄、炼度赈济等)。不同场合选用不同音乐,造成不同氛围。整个法事结构的完整性、强弱和浓淡的对比性、表现力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音乐语汇和风格的民族性、典型性与统一性,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在继承“巫以歌舞降神”的古代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十番锣鼓、十番吹打、江南丝竹、昆曲、吴歌等艺术的熏陶,具有吴音典雅、委婉、细腻、飘逸的韵味,形成了全国道教音乐中独树一帜的风格。
在宗教严格仪规的要求下,受心授口传的限制,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中仍可领略到明清时期民族民间音乐的遗韵和古典音乐的信息。
明清以来,玄妙观的重大醮事活动是苏州群众从事经济、文化、娱乐等活动的盛大节日。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台地区慕名而来的香客日益频繁,成为展示中国宗教政策的窗口。
传承现状
随着道教活动的衰微、外来文化的冲击、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民俗在生活中的淡化和观念的变化,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技艺青黄不接,传承主体缺失,造成人才断层,其抢救、保护工作形势严峻。
传承人物
薛桂元,男,汉族,1917年生,江苏苏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代表性传承人,苏州玄妙观道士。1925年起在水仙庙学道,1932年至1936年在安齐王庙拜吴子明学习道教斋醮科仪,8年后授箓,1984年后任玄妙观高功法师,致力于道教斋醮科仪的收集、整理及传承工作,曾参加北京佛道音乐周、《霓裳雅韵》录制、新加坡第三届道教节等活动。
毛良善,男,汉族,1928年生,江苏苏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代表性传承人,苏州玄妙观道士。1938年至1945年随祖父赵子琴、父亲赵厚福学习道教斋醮科仪和飞钹技艺,熟练掌握了笛子、三弦、鼓等演奏技巧,尤以飞钹技艺为绝,多次赴英国、比利时、港澳台等地,在国内外道教音乐节演出。
保护措施
20世纪20年代,曹冠鼎、戴啸霞,赵子琴、许吟梅等分4处教授道徒和奔赴应子弟学习乐器。
20世纪30年代,苏州有道教国乐研究会、守玄禊集庐、霄晁音乐会、云笈社、崇玄同研社等传授道教音乐。
1952年冬,苏州市道教音乐研究组成立,首先整理道教音乐,将100只道教乐曲工尺谱译成简谱,并向堂名艺人学习十番锣鼓。
1953年,金中英将家藏的苏州仅存的1部“曹谱”献给国家,现保存于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
1956年8月,苏州市配合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吴晓邦拍摄道教艺术文献记录片,记录了斋醮仪式的全过程,同时余尚清、金中英合编《苏州道教艺术集》,其中音乐方面又称“正一雅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民族广播乐团先后将苏州道教音乐曲谱《满洲偷诗》改编成《百花园》,《骂玉郎》改编为《水仙子》,连同《将军令》《山坡羊》等,灌制唱片发行国内外。
1979年冬,在苏州市文化局与苏州市文联支持下,以金中英为首的一批道教乐师,进行回忆、演奏和录音工作。一年间编印《苏州吹打曲牌集》和《苏州堂鼓鼓段选集》,其后又将金中英编集的赞偈部分印入《苏州道教音乐选》。
苏州道教音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苏州道教协会及玄妙观为保护道教音乐有一定投入和措施:成立“苏州道教醮仪音乐保护工作组”,统一指导和协调全市各宫观对醮仪音乐的保护、研究、继承和弘扬工作;加强历史资料的抢救、保护工作;加紧做好老道长的音像资料摄录工作,为培养后继人才做好前期准备;积极恢复、完善道教宫观设施及道教醮仪程式;招收年轻道士,扩大队伍;组建“姑苏仙乐团”。积极利用道教宫观旅游场所的资源,开展演示活动,增加实践机会。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项目保护单位苏州市道教协会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上一篇:音乐非遗文化《千山寺庙音乐》
下一篇:音乐非遗文化《武当山宫观道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