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走书原称“莲花文书”,又名犁铧文书,1956年定名宁波走书。约起源于同(治)光(绪)年间。流行于宁波及舟山群岛一带。据艺人传,最早从上虞流入。当时,曾有佃工在农作中你唱我和,自我娱乐,借以消除疲劳。后由唱小曲发展到唱有故事情节的片段,当时伴奏只用一副竹板和一只毛竹根头敲打节拍,曲调也十分简单。
开始时是一人自拉自唱的“坐唱”;后有简单的伴奏,演员坐在桌子中间后面,乐队坐在桌子横旁,演员在桌后表演,动作幅度较小,称为 “里走书”;
常用的有四平调、马头调、赋调三种,俗称“老三门”。有时,也用还魂调、词调、二簧、三顿、三五七等。“四平调”一般作为一部书的开头,末句常由乐队和唱。“赋调”随内容情节、人物性格,有紧、中、慢之分。如慢赋调节奏缓慢,曲调下行为主,多用于哀诉之类的叙述或回忆。
宁波地方曲艺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曲艺在宁波很有可能是地方文化文野分流的产物。曲艺是老百姓的艺术,它讲述老百姓自己的和爱听的故事。宁波当时的民谚说,“南词唱华堂,走书下农庄,评书进茶坊”就很生动地反映了这一分野的特点。从串客到甬剧,反映了宁波曲艺其中的一个发展方向。
上一篇:梁祝传说,解密化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