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拉花最早源于民间的节日、庙会、典及拜神时的街头广场花会,在唐代元和八年(813年)成书的《元和郡县志》中就有相的记载。到了20世纪初,拉花已经十分盛行,成为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歌舞形式,有山西梆子不离口,井陉拉花遍地扭"的说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将井陉县命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拉花之乡"。
2006年5月20日,井陉拉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3。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井陉县文化馆获得"井陉拉花"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拉花早在唐代元和八年成书的《元和郡县志》就有记载。拉花产生并形成于何时何地,史无记载,无文字可考,但众说纷纭,或曰宋金,或曰元明清,或土生土长,或外地传入等,皆无确凿的证据,只能说是一种传说。
明朱元璋推行"移民屯田"政策,从人口密集战争少的山西晋南、晋中、晋东南于1373年和1388年的两次大规模的移民,使井陉增添了一百多个晋籍村庄和数十个晋籍姓氏。一些外地民间艺术形式也随之而来,并在井陉开花结果。"地拉花"的代表之一"井陉拉花"《货郎担》的传人李氏,就是这一时期的移民,在"井陉拉花"由来的传说中,也明显的指出了这一点。《中国舞蹈史》中提到:"明人姚旅在山西洪洞县曾见到多种民间舞蹈。如手持小凉伞的《凉伞舞》,手持檀板、边拍边舞的《花板舞》等。"说述民间的舞蹈活动现已看不见了,但伞和板却是拉花中不可缺少的道具。
井陉拉花的形成和发展,是"游动文化"和"大山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晶。在融合的过程中,它不仅承袭了其他舞蹈的特点,更主要是根据井陉特有的地域特征、风俗特征而发展形成了独有的舞风。
上一篇:中国传统非遗文化《沙河藤牌阵》
下一篇:中国传统非遗文化《潮州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