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缂丝织造技艺,江苏省苏州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缂丝,又名刻丝,是中国古老、独特的一种传统织造工艺,主要存在于苏州及其周边地区。苏州缂丝自南宋以后,盛名传遍全中国,成为主要产地。明清时代,苏州缂丝仍昌盛不衰。
2006年5月20日,苏州缂丝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来源:网络
新疆古楼兰出土的汉“中希混合风格之毛织品”花边残片与解放前蒙古人民共和国出土汉丝织石树残片来看,两者都是通经断纬的“单经”的平纹交织物,前者以毛丝织成,可称它为缂毛,后者纯蚕丝织的,可称为缂丝。他们和宋以前缂丝的织造方法完全一样,由此证明,这种通经断纬的织造方法,在中国汉魏之间就已经有了,其缂制技巧也已经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
东汉 人首马身纹缂毛残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网络
自明代始,缂丝技艺在苏州市区及周边的蠡口、陆慕、黄桥、光福、东渚等地广为流传,成为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丝织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明代苏州缂丝织造技艺更为精湛,以御用缂丝龙袍及缂丝书画中的开相织品著称。到了明代缂丝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除明宫中有御用缂丝艺人外,苏州缂丝已经有了相当规模,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当时在苏州齐门外陆墓镇已有一批艺人,从事缂丝织造。朱良栋缂制的《瑶池献寿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轮廓清晰,尤为冠绝。因此明代缂丝以苏州最有名,明代除北京和苏州,其余地区似乎未发现缂丝了。
上一篇:中国传统非遗文化《韩城秧歌》
下一篇: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秀山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