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非遗文化《韩城秧歌》
阿标
2024-03-12 23:15:38
0

韩城秧歌,俗称“唱秧歌”、“对对戏”,是融说唱、民歌、舞蹈为一体而以说唱统领整个表演的一种综合性曲艺形式。

韩城秧歌源于后唐宫廷,清光绪年间进入鼎盛期,诞生于民歌和元杂剧的“嫁接”,主要流行在陕西韩城及周边地区。韩城秧歌“说、唱、表”兼而有之,在表演时唱则不舞,舞则不唱;击乐伴奏时,唱时不敲,敲时不唱,是一种非常独特且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艺术形式,不少音乐工作者用它的曲调改编的歌曲。其经典剧目主要有《自本熬活》《游九洲》《十月怀胎》等。

2008年6月7日,韩城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90。

1

韩城秧歌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后唐宫廷,如秧歌《彩楼配》中之表段子“正月十五君民乐,唐朝发明唱秧歌,天子耍丑耍得好,正宫娘娘把头包”,此说乃民间传闻,史无可考;另一说源于清代著名文士吴锡麟的《新年杂咏》,其中说,秧歌是由宋代的“村田乐”演化而来,秧歌即插秧之歌;再一说源于宋元杂剧。从音乐发展、表演程序的角度考察,韩城秧歌明显受到宋元杂剧的影响,韩城秧歌在表演时,唱则不舞,舞则不唱。击乐伴奏时,唱时不敲,敲时不唱。

2

渊源背景

韩城秧歌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后唐宫廷,如秧歌《彩楼配》中之表段子“正月十五君民乐,唐朝发明唱秧歌,天子耍丑耍得好,正宫娘娘把头包”,此说乃民间传闻,史无可考;另一说源于清代著名文士吴锡麟的《新年杂咏》,其中说,秧歌是由宋代的“村田乐”演化而来,秧歌即插秧之歌;再一说源于宋元杂剧。从音乐发展、表演程序的角度考察,韩城秧歌明显受到宋元杂剧的影响,韩城秧歌在表演时,唱则不舞,舞则不唱。击乐伴奏时,唱时不敲,敲时不唱。

发展情况

韩城秧歌在清朝光绪年间进入鼎盛期。光绪二年(1876年),艺人韩敏卿带领秧歌班子进京,在皇宫中设有“秧歌教练”,专门教演秧歌。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韩城知县吉冠英为接待清廷派来的钦差张启华,举办了一次韩城秧歌大会演,历时10天,共150位艺人登台表演,展示了韩城秧歌的迷人魅力和精美艺术。这两次演出,成为韩城秧歌发展史上的两大盛事。

民国年间,韩城秧歌达到全盛期。民国十五年(1926年)春节期间,薛峰川的名艺人建德和天宝,各为本村秧歌班的领头,筑台对唱秧歌,难分高下。于是,又各邀请全县各地的名艺人出台助阵,一时红角云集,方园百里的群众扶老携幼前来观看。一直唱到收麦前,才算停住。民谣说的:“建德、天宝齐名列,丈八元漂亮白如雪”正是指这次对唱的盛况。

3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解放后,文化工作者对韩城秧歌搜集整理和探求发展的工作从未间断。1953年出版的《陕甘宁老根据地民歌选》,发表了聿尹收集的韩城秧歌《十想》。1957年,陕西省剧目工作室徐谦夫一行,收集整理了韩城秧歌93个唱词(本)。1957年3月,陕西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艺人卫百福、牛用堂、王彦明合演了韩城秧歌剧《上楼台》。

1962年,陕西省艺术馆又派刘均平、许友夫、窦伯超对韩城秧歌的唱腔音乐进行了收集整理。陕西省歌舞团在全国歌舞观摩演出晚会上,演出了创作的韩城秧歌《背矿员》,使乡土艺术一步步迈进正统艺术的殿堂。1979年,创作演出大型舞蹈《丰收乐》,参加陕西省第三届音乐舞蹈会演,获创作表演一等奖。

1981年,陕西省文化厅雷达,刘均平,县文化馆屈海浪对韩城秧歌重新作了录音、记谱、整理,编印了《关中民歌--韩城秧歌》。1985年3月8日,“韩城秧歌协会”成立,为培养壮大创作、演唱、研究队伍奠定了基础。

相关内容

非遗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
龙舟说唱,又称“龙舟”、“龙舟歌”、“龙洲歌”或“顺德龙舟”,是流...
2024-03-25 23:00:47
音乐非遗文化《蒙古族四胡音...
蒙古族四胡音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蒙古族四胡最具蒙古族特色的...
2024-03-17 11:18:37
中国曲艺艺术《布依族八音坐...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
2024-03-15 15:15:11
中国曲艺艺术《小热昏》
小热昏以说、唱结合,形式自由、简洁,常以单档或双档表演,表演者自操...
2024-03-15 14:21:14
中国曲艺艺术《答嘴鼓》
答嘴鼓似对口相声,但对白却是严格押韵的韵语,语言节奏感很强,并长于...
2024-03-15 13:54:37
中国曲艺艺术《龙舟说唱》
龙舟说唱,又称“龙舟”、“龙舟歌”、“龙洲歌”或“顺德龙舟”,是流...
2024-03-15 13:34:33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