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江苏省苏州市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繁复,工序多达二十余道,其中主要工序有选泥、练泥、制坯、装窑、烧制、窨水、出窑、打磨等,道道工序,环环紧扣。
2006年5月20日,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32。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明清时期,金砖的烧造必须要有皇帝的御旨方能进行。自明永乐至清光绪年间,御窑金砖的烧制任务均由工部下达,苏州地方官督造,并由具体负责营造的佐官(照磨、知事)监造,通过地方保甲落实到窑户,层层签订契约承包,一般均先预付六成定金,其余则待交货时验收合格后付清。 [2]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经苏州香山帮工匠的推荐,陆慕砖窑被工部看中,由于质量优良,博得了永乐皇帝的称赞,赐名窑场为“御窑”。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清朝覆灭宣统帝退位,这门专为皇家打造的技艺一度流散民间,到了“文革”十年几乎中断,金砖制作技艺的恢复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20世纪80年代末,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得到迅猛发展,北京故宫整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三大殿,内外地面采用御窑砖18万方;2003年天安门大规模修缮,采用御窑砖1.5万方;同年,天坛的修缮,也选用御窑砖;故宫主要宫殿的修缮,指定采用御窑砖。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苏州御窑金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用金砖铺地具有光润耐磨、愈擦愈亮、不滑不湿等特点。既可防止地下湿气上升,又能把宫殿衬托得更加雄伟壮丽,把豪宅古居装点得富丽舒适。御窑金砖“变土为金”,是吴文化的结晶,凝聚着御窑人的灵巧和智慧,它是中国砖窑文化的一个亮点,含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