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说书,又称钹子书、沪书、农民书等。浦东说书说唱并重,注重情节,节奏较快。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施公案》《包公》等。
浦东说书发源于上海浦东,流布于上海市郊全境及浙江省平湖市等地。2008年6月14日,上海市浦东新区申报的“浦东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59。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浦东说书是钹子书的一支,有“小书”和“大书”之分。又说又唱、用钹子敲打的浦东说书,一般称为“小书”;只说不唱的浦东说书谓“大书”,又称沪书、上海评话。
浦东说书起源于宣传佛教的因果教义,生活在浦东的唱导法师手敲小钹,用浦东语言、语音、语调,自击、自说、自唱,其内容都是佛法和经文,其旋律既汇集了浦东的山歌、田歌、盐歌、渔歌,又融入了源于佛教音乐的莲花落,逐渐变成摆脱“梵呗”即传统佛教音乐的“因果调”,故浦东说书最初称为“说因果”或“因果书”,至今崇明和流传到浙江平湖、嘉兴等地的浦东说书仍称“因果书”。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1932年浦东有两个沪书行会组织。一个叫“大团开智社”。设在南汇县大团镇;一个叫“上海永裕社”,设在川沙县洋泾顺风茶园。那时浦东说书艺人占领了浦东绝大部分茶园书场,在浦西南市老城厢也时有演出,抗日战争爆发后,两个组织因战乱全都解散。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上海市沪书改进协会”;1958年上海浦东县建制时,成立了上海市浦东县沪书演出队;1961年浦东县建制撤销时,划归南市区后改名上海市浦江沪书队;1978年,施春年受命复建浦东说书组织,并于1979年5月成立上海市春江沪书团;1987年上海市春江沪书团全体转业。从此,浦东说书职业演出团体不复存在。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2008年6月,上海市浦东新区申报的“浦东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镇文化服务中心获得“浦东说书”保护单位资格。
上一篇:中国传统非遗文化《挑花》
下一篇:中国传统非遗文化《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