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寺庙音乐,辽宁省鞍山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千山的佛教音乐分诵经和器乐两个部分。器乐曲主要是笙管乐,其曲牌多与辽南民间流传的笙管曲相同,传统的诵经音调属于北方韵,历史悠久,目前尚不知其起始年代。北方韵是曲牌体音乐,其中多为唐宋时期流行的曲牌。千山佛教北方韵原不是千山独有,但是由于它地处东北,所以在流传的过程中自然受到东北民间音乐的影响,形成独特的音乐个性。千山寺庙音乐节奏鲜明、音调高亢,曲调豪放粗犷,感情激昂,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征。
2006年5月20日,千山寺庙音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67。
千山宗教文化历史悠久,早在1400年前北魏时期,千山就有佛教徒的踪迹,隋唐代便有了庙宇建筑,到辽金已发展成远近闻名的著名佛教胜地。“祖越”“龙泉”“香岩”“中会”“大安”五寺,在明代已经大有名气。到了清代道教进入千山,使千山的庙宇有了进一步的增建,发展到七寺,十二观,九宫,十庵。
千山寺庙音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历代僧人师承口授代代相承,得到继承和发展。千山丛林僧众,每日早晚功课,念诵经文。如早殿、晚殿,普佛、上供、进斋和法会等活动都要念诵经文,唱诵佛号。除此之外,还要经常举办各种法会,如浴佛节诸佛、菩萨圣诞日、释迦佛成道日、蒙山施食、放焰口等,都有定制仪式和程序,都有僧人诵唱经文和佛号。加之,千山丛林与外地各寺院的联系交流等活动,从中汲取各地寺院的佛心调,以及吸收民间音乐曲调精华,使千山寺庙音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韵调。如“五方结界”的唱腔优美激越,就是吸取了辽海地方戏曲和民歌中的“咳咳腔”,并形成了千山寺庙音乐的风格。
传承价值
千山寺庙音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其深刻的文化价值、音乐价值、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对于深入研究佛教寺庙音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传承现状
千山佛教笙管乐仅有几个居士尚能演奏,曲目大部分失传,保留至今的不过20首,如《鸾凤鸣》《天尊韵》《三皈依》等。
千山道教采用的是东北新韵,除千山道观外,东北各道观使用的都是东北新韵。东北新韵保存基本完整,但有一些长的韵调由于使用得比较少,多数道士已不会了,其中一些韵调如今完全无人会念。
传承人物
洪振仁,男,1952年出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地区:辽宁省鞍山市。
保护措施
鞍山市艺术创作研究所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山寺庙音乐保护项目的责任单位,一直致力于千山佛教音乐的挖掘、整理和抢救,其中《千山佛教音乐(佛教卷)》已经于2011年出版发行。
同时,千山风景区管委会和市艺术创作研究所还将加强千山寺庙音乐与外界的交流和往来,将千山寺庙音乐的宗教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传承发扬。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鞍山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中心(鞍山市文化旅游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获得千山寺庙音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千山寺庙音乐项目保护单位,鞍山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中心(鞍山市文化旅游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鞍山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中心。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上一篇:音乐非遗文化《五台山佛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