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余杭滚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余杭滚灯是一种融竞技、武术、舞蹈于一身的汉族民间舞蹈。它以竹片编成的大型圆球体为主要道具,在这竹编的圆球体的中心悬挂有一个竹编小球,小球中安放有灯烛,舞动起来,滚滚向前,灯光闪烁,形成一只滚动的灯,故人称“滚灯”。由于它最早起源于钱塘江北岸的余杭一带,故又名“余杭滚灯”。余杭滚灯历史极为悠久,相传它起源于南宋时期。
2006年5月20日,余杭滚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16。
历史渊源
漫画 图片来源:网络
余杭滚灯是浙江具有艺术魅力的民间舞蹈文化,它起源于杭州近郊一带,已有800年的历史。每逢元宵佳节或庙会,余杭滚灯必会作为迎会仪式队伍中必出的特色节目。关于它的起源,在余杭民间有着多种说法,相传较为广泛的便是“水患求神说”和“恫吓海盗说”。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无神论的传播,以及传统庙会的纷纷停办,滚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一时也就销声匿迹了。
1963年春节前,原临平区文化站干部张长工对余杭滚灯等民间艺术进行了挖掘和整理,使得余杭滚灯再一次走入了人民的视野。
随着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刚刚挖掘出来的余杭滚灯艺术又偃旗息鼓了。
改革开放后,翁梅乡文化站站长王宝林对余杭滚灯进行了又一次的挖掘与整理。
2006年5月20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申报的余杭滚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上一篇: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径山茶宴》
下一篇: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傩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