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山东琴书》
阿标
2024-03-14 12:29:39
0


1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又称“唱扬琴”或“山东扬琴”。它源于明代中期鲁西南菏泽(古曹州)地区兴起的民间小曲自娱演唱形式“庄家耍”(又称“玩局”)。主要流行于山东地区。

山东琴书表演为多人分持不同乐器自行伴奏,分行当围坐表演,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或对白。山东琴书产生于民间,根植于民间,语言极具生活味,它所采用的都是生活中的俗言俗语,比喻巧妙,生动韵味,独具匠心。山东琴书分南、北、东三路流行,并有各自的代表性艺人和流派。

山东琴书的传统代表性节目很多,长篇有《白蛇传》《秋江》及移植来的《杨家将》《包公案》《大红袍》等多部,中篇有《王定保借当》《三上寿》《梁祝姻缘记》等七八十部,短段儿多为早期小曲子节目中传承下来的经典之作。

山东琴书文化底蕴丰厚,对吕剧的发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山东吕剧的直接母体,历史文化价值比较独特。2006年5月20日,山东省申报的“山东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4

山东琴书自明初兴起于郓城,迄今约有六百年的历史。据《郓城县志》载:“琴曲始出于书香之家”,称为“琴筝清曲”。至清朝中叶,“琴筝清曲”渐渐冲破了文人雅士的小圈子,由起初的“携访友”变为农闲时节的自娱性“庄稼耍”,或曰“玩局”,开始在郓城一带农村盛行。

山东琴书最早为民间小曲联唱体。元明以来,山东境内俗曲盛行,至清代更盛。当时,鲁西南曹州府有通晓音律的文士名流,编写唱词,连缀曲牌,抓筝抚琴弹唱自娱,自称“琴筝清曲”。因演唱情节需要,连缀数百种曲牌演唱,有了《白蛇传》《秋江》等曲目,联曲体新曲种小曲子应运而生。早期演唱小曲子的文人雅士宗儒尊孔,曰“儒门传清”。据“儒门传清”宗谱记载,其门户是雍正十三年,由“精通琴书画,闻名东平湖”的王尚田创立,下传陈兴顺、陈大俊、刘道友、陈延展、陈来元、陈怀教六世。陈怀教的弟子陈翅端对其琴书曲牌继承最多。

小曲子产生后,渐转为老百姓普遍参与的“庄稼耍”,因业余演唱,由产生至清末虽近200多年,却无多大发展,知名者仅有梁启祥、苗金福、侯沛然、刘继荣、陈怀教等少数人。

光绪年间,鲁西南灾荒连年,擅演小曲子的艺人进入城市卖艺,“小曲子”转向职业性演唱。已知最先撂地说书影响较大的是光绪末年曹县苗金福、郓城刘老继、金乡李凤兴等,同时出现“唱扬琴”、“打扬琴”等名称,陆续改编移植了大批中篇书,如《王天保下苏州》《空棺记》等40余部。唱扬琴由联曲体向以【凤阳歌】【垛子板】为主曲的板腔体发展。

清末民初,山东琴书进入鼎盛期。名家涌现,如贺金城、贺金柱、张建亭、张建山、殷田昌、茹兴礼、侯聚山、李凤兴、李若光、李若亮父子等。20世纪20年代前后,山东琴书出现三个流派。

20世纪50年代,文艺工作者改编了一批传统书目,如《秋江》《水漫金山》《盗灵芝》等。1962年,“山东琴书流派座谈会”在济南召开。期间,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徐桂荣、刘秀德等演出的《姑娘的心愿》,邹环生改编的《梁祝下山》,刘淑敏、王月华演出的《装灶王》等,广泛采用各路唱腔凝聚而成的崭新的山东琴书。20世纪80年代,山东琴书发展出青岛市曲艺团的《锔瓷盆》,及济南市曲艺团的《冤家》等新书目。

传承保护

流传现状

3

由于时代发展相对迅速,文化娱乐也朝着多元化形态发展,在全球化、现代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许多传统民间文化都面临着传承的困境,山东琴书同样进入了较难的发展境地,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甚至面临着人去艺绝的危险。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革、时尚文化的日益冲击,山东琴书在发展方面面临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健全的资金规划体系和收入分配体系;人才队伍储备不足,存在文化断层现象;创演资源开发不足,艺术传承创新不够等。

缺乏制度完善的资金规划体系和收入分配体系

当前的琴书大多以剧院汇演为主,而由于观众群体逐渐萎缩,剧院演出机会少,又欠缺商业化运作的经验,剧院生存面临困难,这要求基层院团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科学规划资金使用和收入分配体系。

人才队伍储备不足,存在文化断层现象

山东琴书来自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是民族文化的凝结,数百年来一直处于民间自发传承的状态,其传承方式一直是口传心授。但因为山东琴书将演唱与乐器演奏结合在一起,艺术表演难度高,艺人成才周期较长,导致学唱琴书的人越来越少;由于演出机会少、收入不稳定,部分琴书专业演员、艺术人才转行,一些琴书编创人才以及音乐、舞美等人员流失到影视、舞台剧等领域。 [7]

2001年,据山东省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工作统计资料显示,全省有三所独立曲艺演出单位,其他演出团体都因经济效益及人才流失等原因,或被当地文化部门撤销,或归属于当地歌舞团和其他艺术机构。截至2019年,山东琴书的市级以上传承人数目为数十人,拔尖人才和后备青年人才还需补充。

创演资源开发不足,艺术传承创新不够

作为一种平民化的艺术形式,山东琴书最大的受众是社会基层群体,不同时期观众的审美理念、艺术趣味决定着山东琴书的作品内容和创作方向。传统社会里,山东琴书以其最平民化的价值取向、最生活化的表达方式,反映着普通民众的心声,获得了观众群体的一致喜爱。但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山东琴书的传统作品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虽然表演者在演出这些传统作品时会融入个人创新与现代词语,但到底还是“换汤不换药”,旧曲目无法真实地反映现代人的生活状态,琴书的表演逐渐出现内容陈旧、唱腔模式化、表演形式固化、缺乏创新等弊端,使得这一艺术形式在当下快节奏生活中稍显单薄枯燥,缺乏对现代观众的吸引力。

保护建议

培养观众群体,打造市场基础

“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没有观众就没有市场,曲艺艺术与市场是不可分割的。市场对地方曲艺艺术的存在和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山东琴书其实早在诞生之初便己具有商业化、市场化的萌芽。山东琴书表演艺术要走向市场化,需要一个成熟的演出市场。要把这个市场培养起来,首当其冲是观念的转变。民间艺术要市场化运作首先应培养观众群体。民间艺术市场化演出,老百姓要自己掏钱去买票,这对主创、演出人员要求的标准更加高了。有了观众,才能有发展创新的动力。

山东琴书本是源于农村的产物,是扎根于农村的土壤中的,其主要观众和艺人多分布于农村。其在进入城市后,艺术和本身的关注度获得提高,但农村百姓仍是它最大的观众群体。只有让最广大的农村观众真正地了解山东琴书,才能使其发展有合适的温床,在百姓的土壤中山东琴书会重新焕发生机。如何让农村群众了解认知它,是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应该关注的问题。不让山东琴书湮没在博物馆内,就要组织专业的演员多去基层多下乡,让山东琴书的影响力波及到每一个农村中,从而形成稳固的观众群体。

创新山东琴书剧目,打造现代精品

这是山东琴书艺术走向市场的必由之路。民间文化是草根艺术,在传承传统剧目的同时不是照搬,而是应抓住民间的创意、亮点,找到一个民间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打造出一批既有时代特征,又有传统民间艺术原始神韵的艺术精品。这样,山东琴书才能有存活的生命力,才能在市场化大潮中得以发扬光大。

突出品牌特色,打造地方“原生态”艺术

只有原汁原味的传统民间艺术才有独特的魅力,要包装山东琴书,打造菏泽有亮点的文化特色,就要打造原生态艺术品牌。山东琴书艺术要走向市场,必须了解菏泽民间艺术发展史,对经过漫漫历史长河存留下来的这一民间艺术瑰宝,认知它的特色和独特魅力,才能把它做大做强。

文化需要保护传承,才能得到弘扬与创新。政府应该对传统文化倍加尊重,把文化艺术生活化,使人民群众得到精神享受,山东琴书的剧目展演可以定期开展,加强省内琴书表演团体的交流、合作研究,把这种模式固定化,灵活推向市场。通过活动开展,使山东琴书作为菏泽的一个名片,一个品牌项目,把山东琴书的编创、演出、人才培养常态化。

构建多业态产业链,打造菏泽“非遗”文化活态展示及培育基地

将多种非遗项目集聚,构建山东琴书产销平台。还可以建立菏泽“非遗”产业市场化运作服务联盟。让非遗传承人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服务机构进行项目对接,扩大非遗项目影响,并从中获得资金支持。

2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山东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地区山东省。

2007年,山东琴书入选《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山东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地区山东省菏泽市。

2011年,山东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地区山东省郓城县。

2020年,山东琴书入选临沂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申报地区郯城县、沂水县。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山东琴书项目保护单位山东省艺术研究院、菏泽市艺术研究所评估合格。“山东琴书”项目保护单位郓城县文化馆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郓城县文化馆(郓城县美术馆)。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山东省传统曲艺《...
山东琴书文化底蕴丰厚,对吕剧的发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山东吕剧的...
2024-03-25 17:19:37
中国曲艺艺术《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表演为多人分持不同乐器自行伴奏,分行当围坐表演,以唱为主,...
2024-03-15 11:34:51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又称“唱扬琴”或“山东扬琴”。它...
2024-03-14 12:29:39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