蟳埔女习俗,是主要流传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的蟳埔、金崎、后埔、东梅等社区的一种传统生活习俗,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蟳埔保留了许多闽南传统习俗,有独特的婚庆节俗、过年节俗、喜庆节俗、祭祀仪式,其中以“半夜出嫁”的婚俗、“妈祖巡香”的祭祀仪式最为突出。蟳埔女的服饰、头饰、耳饰文化也别具一格,它们因蟳埔特定的环境、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
2008年6月16日,蟳埔女习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Ⅹ-97。
清代嘉庆年间《西山杂志》载:“前埔者,蟳埔也,三十七都渡头埔之蟳尾焉。晋唐之际海滩也,宋时渐涸成陆地矣。其地指今三十六都临海埔之蟳埔也,元明之际始有村落。”
据传蟳埔女头饰中常用的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等,是来自南宋时阿拉伯人泉州提举市舶司蒲寿庚的私家别墅“云麓花园”从西域移植而来,延续至今,洋溢着异域文化的气息。蟳埔蚝壳厝是最具特色的闽南民居,据考证蚝壳厝所用的大蚝壳并非泉州原产,而是宋元时期古刺桐港的远洋商船返航时垫空船转运而来的。
20世纪50年代以后,蟳埔女服饰中不再用裤头缝边,改用松紧带。
传承价值
蟳埔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生活习俗中留下了不少海洋文化的痕迹。蟳埔蚵壳厝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观,这种独特的闽南民居为海洋文化在当地的传播提供了历史见证,同时也成为闽南民俗研究的重要内容。
传承状况
蟳埔女作为传播的受众,本身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受众群体小。在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蟳埔社区四周的滩涂和礁石遭到破坏,海田大幅减少,“靠水吃水” 的渔民生存法则已经发生了改变,而逐年升高的教育普及率也为当地居民的就业提供了更开阔的渠道。
为了传承蟳埔女服饰,蟳埔借助新闻媒体报道、微型博物馆等传统媒介手段进行传播,互联网媒体和自媒体用户“游记式”的公共传播等初露萌芽。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媒介形态不断更迭和演化,虚拟现实、直播平台、微电影、网络游戏等新型媒介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获取信息的渠道。
保护措施
2019年4月,黎明职业大学校内多个大师工作室聚集起来,打造成海丝文化集镇,并设立了海丝文化展厅,黄晨的蟳埔女服饰大师工作室就在其中,他也将部分蟳埔女服装与头饰作品置于展厅,供学生参观交流。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泉州市丰泽区文化馆获得蟳埔女习俗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蟳埔女习俗”项目保护单位泉州市丰泽区文化馆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上一篇:中国传统非遗文化《茅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