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四川省自贡市、大英县的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工序繁杂,包括钻井设计程序、钻前准备、钻井、修治、打捞、气卤鉴别和钻井中气卤资源显示前兆等,最终形成一口深盐井。
2006年5月20日,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64。2019年11月,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自贡井盐起源于东汉时期(公元76~88年),人工挖掘是采盐的主要方法,那时盐的生产量非常低,且盐的质量也不是很理想。
到了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四川劳动人民发明了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凿出了数以千计的卓筒井,使钻井技术从人工挖掘发展为机械钻井,大大提高了采盐的速度。
明清时期,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在自贡地区逐渐臻于成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顿钻凿井工艺。这包括:细密的凿井程序,钻头和钻具的改进,测井与纠斜,以及巧夺天工的修治井技术。
至清代道光年间(1835年),世界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出现,这标志着古代井盐钻井技术的成熟。在清朝顿钻技术在井盐生产上的广泛运用使自贡获得了“富甲全川”的美誉。在民国28年(1939年)自贡“因盐设市”,到后来已经发展成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在抗战时期,日军封锁海盐时,为保障中国内地人民的正常生活自贡井盐做出过巨大贡献。井盐使得自贡被誉为“井盐之乡”。
1943年后,由于器械的升级普及,自贡一带人民开始进入使用机器钻的时代,而逐渐取代传统手工艺。
传承价值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具有井盐采制工艺、井盐经济史料、井盐生产遗址和现场、因盐而兴的地方、盐业的行邦会馆、盐商的寨堡园宅等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1985年,文物部门和当地政府对大英仅存的9灶41眼井进行普查、登记,建立档案落实保护责任,并逐级上报。
2005年5月,大英相关部门为了挽救井制盐工艺请严昌武“出山”,并安排一个徒弟跟他学习整套生产工艺,希望严昌武将自己的一身本领传下来。 [8]
2013年,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长山盐矿组建了一支顿钻队,运用这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进行技术传承和生产实践。
2017年3月,四川省出台《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包括自贡井盐在内的5个工业遗址项目进行保护和建设。 [10]
2017年6月,自贡市对燊海井的原始生产场景、实物和技艺进行了整体保护,凿井、修治井和手工生产井盐的全套生产实物工具向中国国内外游人开放。 [4]
2022年2月,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022年11月,入选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大英县文物管理所(大英县汉陶博物馆)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上一篇:中国传统非遗文化《蟳埔女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