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传说,浙江省地方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关于她的传说西施传说诞生于春秋末期,之后不断丰富。西施传说是以吴国和越国的战争为历史背景,以西施一生的传奇经历为主干,以各种各样的传说类别为枝叶,从不同角度歌颂了西施的美丽、善良和“为国甘献身”的奉献精神。
2006年5月20日,西施传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编号Ⅰ—10。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诸暨市文化馆获得西施传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2020年5月,西施传说入选首批“浙江文化印记”。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将西施和郑旦以及其他中美女进献给吴王夫差,希望用美色迷惑吴王,让其沉迷酒色、不理朝政。西施身负国家使命,忍辱负重,扮演了使者和间谍的双重角色。鲁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越国军队举攻破了吴国的都城姑苏,吴国灭亡。所以说,越国能够成功复国,在一定程度上是离不开西施的自我牺牲和奉献的。因此,西施的一生,饱含了愁苦、曲折和沉重。民间流传的有关西施的传说,都是美好和神奇的,留在人们心目中的,也都是西施为了越国的复国所做出的牺牲,这也是后世称颂纪念西施的原因所在。西施传说诞生于春秋末期,最初是源于民间的口头叙述,而最早出现相关的文字记载则是在《墨子》和《孟子》等书中,之后经过历代人们的相互传诵,便流传开来,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有关西施传说的故事版本众多,经过总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人物传说。这一类的传说是“西施传说”的主要内容。它主要是以西施一生的众多传说为主,以及由此展开来的一系列人物传说,例如“东施效颦”、“沉鱼之美”等,这类的传说大部分都是围绕西施的生活和命运延伸开来,既包含了国仇家根,也叙说了男女之情等,内容十分广泛。第二种,地名传说。这类传说中的代表就是人尽皆知的“白鱼潭”,也正是从这个传说故事中行生出了成语“沉鱼之美”。第三种,风俗传说。这一类的传说是以各地的风俗习惯为基础,例如“三江口水灯”,讲述的就是西施进入吴国的时候,船只在路过三江口的时候恰逢是晚上,当地的村民就点燃了柴草扔进江中,以此来为这位“为国献身”的美人照明路途,之后为了纪念西施,年年都会举行放水灯的活动。直到现代,每年的农历七月半在诸暨三江口一带也依然有人进行放水灯的活动第四种,物产传说,例如闻名的“香榧眼”就是由此传说而来。
传承价值
西施传说除了民间文艺学本身的学科意义之外,还具有其他方面的重要价值:
文学价值:传说作为文学普及读物,流传极广,老少咸宜,而且历来是各种文学样式的创作源泉,以西施传说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多种多样;同时,通过文学形式的传播,又扩大了“西施传说”的影响,丰富了传说的内容。研究其中相辅相成的关系,对繁荣文学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美学价值:西施作为一个审美符号,在中华民族审美史上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值得从美学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认识价值与史学价值:西施传说依附于吴越争战而产生,是对古吴越历史文化的民间诠释,对研究春秋史有重要参照价值。
人文价值:传说褒扬真善美,崇尚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对弘扬优秀的人文精神,有积极意义。
保护措施
1981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山海经》丛书《西施的故事》,西施的故事传说成了民间文学重要的一分子。
2003年,诸暨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辑印行了《西施寻踪》,进一步宣传西施文化。 [4]
21世纪以来,为传播西施文化,诸暨市很重视西施文化在普通市民特别是青少年中的普及,开展了多项活动。首先,送“西施”进校园,把文化的种子植入青少年心中。青少年是诸暨未来的希望,也是诸暨文化的传承人,他们对西施文化的认同和了解直接关系到西施文化未来的发展。为在学生中普及西施文化,市文化部门重新编纂了适合学生阅读的《西施传说》普及读本,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西施传说的精华实质和教育部门一起,制定了诸暨的乡土教材,大篇幅地介绍诸暨的西施文化;在青少年中开设“西施故事”传讲的兴趣班,开展传讲比赛,培养传承人。
上一篇:中国传统非遗文化《董永传说》
下一篇:中国传统非遗文化《济公传说》